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31.
梁晨 《兰台世界》2012,(36):1+4
清代经学家阮元研究《尚书》,取得多方面的成就。阮氏释读《尚书》经义的方法颇有特色,除了继承乾嘉学派倡导的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还关注《书》经古训的辑录,并结合金文材料探求词义,实开近代《尚书》研究之先风。  相似文献   
432.
尚书省左民曹萌芽于两汉尚书省民曹,形成于西晋,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户籍主管机关。东晋南朝和北魏初期,左民曹由左民尚书统领,北魏后期改由度支尚书统领。西魏改左民郎为民部郎、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  相似文献   
433.
历史审美思想是历史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尚书》历史思想中,其历史审美观尚无人专文探讨。《尚书》的历史审美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对人的美德的赞美;对人的功业的赞美;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归根到底,是对人的赞美。《尚书》中较为缺少对自然的审美等内容。《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有自己的独特色彩。  相似文献   
434.
王灿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84-86,108
尚书》蕴含着丰富而又独特的教育思想。《尚书》既在文本中明确表达出来教育思想,又在所记载的教育实践中隐含有一些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者的态度应该“敬”和“宽”,音乐教育很重要,师的作用很关键。《尚书》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历史感、忧患色彩和实践性。这些对于我们当前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加强教育的实践性等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435.
明代自永乐迁都,原京师改称南京并保留了一套相对简化的中央机构,这些中央机构名称前加“南京”二字,是为留都机构。南京户部尚书作为留都财政部门官员,承担着管理留都财政、南京地区官军俸饷、后湖黄册以及维护本部稳定运行等重要职责。历任南京户部尚书,专本部事者在任期间祛除宿弊,部政一新;兼他部事者立足本职,兼顾朝廷的临时委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做到了恪守本职、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436.
以今文《尚书》作为典源的典故词语共98个,其中有关国家、政治和君主的居多。此类典故词语所蕴含的语义内容反映了殷商西周时期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君臣共济的治国理念,体现了统治者制定的严谨完备的礼俗规矩与刑罚制度,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对自然天文现象的纯朴认知。典故词语在流传使用过程中,意义发生变化,与典源逐渐分离,现代人大多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词语的语义内容,因此其典故中的文化含义逐渐隐退。研究典故词语的文化意义,并在相关语典的释义中做出注解,可加深语言使用者对典故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典故词语的传播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43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4-128
尚书·多士》篇"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的"丕建"为谓语动词,其后所加之宾语蒙上下文而省略,所省略的宾语当是"殷王",具言之,即"自成汤至于帝乙"的列位先王。将所省略的宾语理解为"有殷""贤臣"均不符合商末周初的时代特点和《多士》篇的语境。  相似文献   
438.
《滨州学院学报》2022,(1):91-96
古代典籍经过历次书厄辗转传抄至今,难免有不少舛误之处。而出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籍原貌,没有经过后人的缀续和篡改,可信度较高。有鉴于此,对《尚书·立政》与清华简《四告》进行对读,发现《尚书·立政》“咸”可能为“箴”之讹误,是周公对成王的箴告之辞。对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进行对读,可以发现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对《尚书》学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