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1篇
教育   651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在《南方都市报》看到一篇随笔,质疑“孝道有没有过时”。面对生活中不少子女不尽孝道的社会现实,作者不无忧虑地指出:“最让人担心的是,在错乱的文化浸染下,眼下中国培养出这么不着调的一批人,对中国传统一知半解,学西方文化也学个半吊子。他们在真正的强权面前,没有表现过什么独立精神和公民勇气,就会在自己衰老的父母面前,摆出一副打破封建礼教的造反姿态。  相似文献   
12.
我在《南方都方报》看到一篇随笔,质疑孝道有没有过时。面对生活中不少子女不尽孝道的社会现实,作者不无忧虑地指出:最让人担心的是,在错乱的文化浸染下,眼下中国培养出这么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孝亲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所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优秀传统的瑰宝。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总体特征。从一个孝字,也可以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独  相似文献   
14.
从“汉末建安中”社会伦理思想发生变化的时代切入,我们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焦点——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悲剧结局,始终围绕一个“孝”字。封建孝道与夫妻之爱的直接冲突,应是作品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出孝道的悲剧,作品的社会意义已突破了关于爱情婚姻的单纯因素所制约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樊篱,向人们预示着一种新兴的人生价值观已在孕育之中。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井林 《班主任》2001,(5):42-42
"百善孝为先."这虽是古人的行事准则,于今看来却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我们慨叹世风日下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就显得格外有必要了.试想,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庭都不愿尽一点责任心,那么又怎能指望他为我们的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辈都不愿孝敬,那么又怎能指望他去关心别人,去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呢?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忍辱著史的艰难历程中,人们偏重于对其逆境中进取行为的论述,轻于"孝道"思想对其著史的关注和研究。司马迁遵从家世传统和父亲遗愿的孝道思想对完成《史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把父亲临终时的遗愿和嘱托作为最大的孝道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自从奶奶从乡下来城里看病,住在我们家里以后,我感觉生活太没劲了!我们家是两室一厅一卫,奶奶来了,我的床被换成了上下铺,我睡上铺,奶奶睡下铺,晚上总是听着奶奶的呻吟声入睡,而早上还要和奶奶抢卫生间用!我真  相似文献   
19.
慧远鼎力护教的论辩内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辩解与孝道的冲突;二是化解与君道的冲突;三是释解与沙汰的冲突;四是消解与礼制的冲突。,慧远这种调和外来佛教与传统文化矛盾的努力,一方面表明佛教中国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另一方面也体现慧远护教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0.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赖以立国的基础。我们在充分肯定传统孝道精神的同时,还应看到它是精华与糟粕的混合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构建新型孝道,回归“孝”的本位,从片面的义务价值取向向双向义务转变,才能使其在道德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