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1篇
教育   651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黄虹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125+127-125,127
国学学习正在回归,回归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在回归家庭。本文的重点是讨论国学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方法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62.
正立命馆大学以"自由和清新"为办学精神,以"和平与民主主义"为教学理念。"立命"这一名称取自中国古典《孟子·尽心上》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文。此句大意为"作为人,有的早年夭折,有的健康长寿,这都是由天命来决定的。所以要在活着的时候努力修身养性、勤奋学习以待天命,尽到做人的本分。"  相似文献   
63.
儒家的孝道伦理是历代统治阶级最高的政治原则,即以孝治国安民—“孝治”,而在唐代法律大典《唐律疏议》的刑律条文之中,也同样表现得更加缜密完备,并对不孝犯罪行为加以了严格的防范控制。  相似文献   
64.
论“三从四德”的伦理学内涵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夫妻关系的伦理规范。由于古代中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所以,“三从四德”只是对于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一伦理规范,几千年来,一方面约束着中国女性的生活道路,使其遭受到比男性更多、更过分的精神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社会维持家族一体制以及家庭稳定的工具之一。后一方面的功能则构成了对“孝道”的补充。  相似文献   
65.
舒大刚 《寻根》2006,(4):22-25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孝道”的民族,这一优良传统曾经伴随我们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低迷走向辉煌。现在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最近报告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7.7%,按照国际上的惯例,超过7%就算进入了老龄社会,所以,未富先老,成为中国人口战略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待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66.
郑永福 《寻根》2006,(6):54-58
孝文化在韩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文化与韩民族特有文化的结合形成的孝道,广泛深刻地影响着现代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孝道,是韩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67.
《新闻出版交流》在2003年第1期60页登载了陈福季先生的《“白日依山尽”新解》一文,对全国一些有影响的辞书及一些刊物所解释的“白日依山尽”提出异议,不应当把“白日”说成是“落日”、“夕阳”等等,而且列举了“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名句,来证  相似文献   
68.
69.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当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就总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到“不朽”的依据。在其他的化体系中,是由宗教为人们在彼岸世界中找到了灵魂永生的“天堂”;中国的传统化其思路则不一样,它是从此岸的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找到了“不朽”的依据,这依据就是由舜帝的“孝感天地”所确定下来的“孝道”。这种“孝道”是以“自我”为中介,往上通过“孝敬父母”乃至“光宗耀祖”,往下通过“传宗接代”乃至“香火永继”,由此建立起一个上下相连绵延不绝的“血缘链”,而作为个体的自我,就在这绵延不绝的“血缘链”中获得了永生。  相似文献   
70.
佛教孝道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在家与出家之别"、"孝贯儒释"、"孝心即是佛心"这几大阶段。在此过程中,佛教伦理的宗教内涵逐渐淡化,世俗内涵越来越突出。这意味着当代佛教伦理只有与目前的世俗生活相结合,才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