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新闻与写作》2006,(11):45-45
博士后不是一种学历.也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种l临时性的教学、科研的职务。文章本身没有把博士后作为学位来表述.但行文无形中给人一种与“读博”近似的归类评价.诸如“完成了三博一后的治学阶段”。显然,编辑在这样的小事情上缺少必要的知识.作者的含糊表述也可能促成了这种不该发生的常识性错误。  相似文献   
32.
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了三个场面,在马玉祥于大火中两次救人这个场面中,他第二次冲进去救小孩的妈妈,就出现了常识性失误。我们不妨把两次救人的描写作一比较。马玉祥第一次冲进屋去,作者是这样描写的:“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  相似文献   
33.
知识科学及其研究前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4.
王学华 《新闻三昧》2006,(10):19-19
读书写作,常常会碰到一些拿不准的东西,从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释义到一个典故的由来、一段诗文的出处,有时单凭记忆确实很难把握,弄不好还会张冠李戴,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的、荒唐的低级错误,不仅会贻笑大方,而且也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常将辞书放在案头。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成语,以往人云亦云,并没有感到它有什么不妥,可仔细推敲,又发现这“皮匠”和诸葛亮真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仔细查阅字典词条,才发现与“皮匠”同音的还有“裨将”一词。“裨”是个书面语,有“辅佐的”和“副”两个义项,“裨将…  相似文献   
35.
在近几年的英语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常识性试题。这些常识性试题涉及面很广,既有英语方面的背景知识,又有常见的科普常识、生活常识,还有跨学科的常识,如政史地和数理化等。  相似文献   
36.
教辅用书差错惊人 2005年11月7日.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向社会公布,该省中小学教学辅导用书质量抽查结果为四成不合格。据介绍,湖北省此次随机抽查了21种省内教辅出版物和30种外省教辅出版物。其中不合格率高达41%。教辅用书不合格问题集中表现在编校质量不过关.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错别字、病句太多,装印质量低劣等。如将“举头望明月”误成“举手望明月”,将“火柴棍”误成“小柴棍”.将“委屈”误成“委曲”.英语单词注释错误.页码与目录标注风马牛不相及等。  相似文献   
37.
建构主流文化认同与坚定文化自信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主流文化能够借助常识性价值系统在思想观念的输送和导引中进行观念整合。而这种文化的核心话语从“革命”到“发展”再到“创新”的演变,体现了它的价值主旨从以实现民族解放和政治认同为奋斗目标,到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为建设导向,再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利益作为时代使命的历史演进逻辑。于此之中,民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成为确立文化自信的情感心理基础,而民众对主流文化的深度自信则为维护主流文化认同奠定丰润土壤。两者的持续互构,让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充满朝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38.
当前由于厌学导致学业失败的学生越来越多,面对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个棘手问题,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要么依赖经验,要么依赖直觉,或者简单套用书上或其他人的建议来获得常识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但采用常识性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常常令教师们捉襟见肘,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相似文献   
39.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常识性数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大多数教师常常忽略对这一知识的教学,只是单方面让学生强行记忆,导致学生缺少对常识性数学知识的思考。从联系生活、溯源历史等入手,加强对常识性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40.
教材解读及学情分析:《蚕姑娘》(苏教版第四册)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文章用7个自然段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的篇幅比较长,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好在课文的语言生动,句末押韵,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的段落结构相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突破背诵难点。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结合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