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常识性课文因其文体的特点,有不少教师教学时常常忘记其"语文味"。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不应只是承担科学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任务,同样应让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精妙,夯实朗读,感受语言的生动,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72.
一天中午,我打开电脑,习惯性地登录了《中国教师报》网站的读者论坛,发现网友wfykw在早上6:53发的一个新帖,主题为:祝中国教师报所有女编辑节日快乐!祝读者论坛所有女同胞节日快乐!那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相似文献   
73.
王树山 《吉林教育》2000,(10):19-19
常识性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类课文的教学更能体现思想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的协调统一,课文中的知识点正是思想教育的落脚点。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不论我们渗透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都必须从科学知识的获取中来体现。为此,我们着重对语文常识性课文思想教育渗透进行了初步尝试,现就常识性课文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启蒙教育谈谈我们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74.
我们经常对学生说,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可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往往也会陷入到“一只眼睛”的瓶颈,只是单纯地围绕着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做一些机械性的练习,读读书、写写字、答答题,要么针对某一个问题发散一下,除此以外好像再也看不出什么东西、使不出新的招式来了。  相似文献   
75.
这两个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现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张贴着这样的“启示”或那样的“启事”,到底哪一个正确?见到“敬启”一词,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写信时的一个常用词,可是它该怎样使用才算得体?对“启示”和“敬启”人们在使用时却常常发生常识性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没弄明白它们本来意义的缘故。  相似文献   
76.
杨新丽 《宁夏教育》2009,(10):61-61
【题记】 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虽然表面上看是故事性的文章,但实际内容中却蕴含着一些科学性、生活常识性的知识。在教学时学生读懂了故事,知道了人物的特点,却没有了解其中的真正“奥秘”。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忽视了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  相似文献   
77.
一、读图定位,了解河流基本概况河流基本概况通常包括河流源地、注入地、流经地区,河流的主要支流和沿岸的湖泊,河流上、中、下游三个河段的划分、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径流量和水能蕴藏量等。这些知识点属于常识性、记忆性和描述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我们从两方面对其进行掌握和分析。  相似文献   
78.
属人的良品——无论是道德良品还是非道德良品——都成于(常识性)实践(即可通过〔常识性〕实践培养生成),且不可教授(即不可以知识的形式加以教授)。"成于实践"和"不可教授"可看作是属人的良品的两项基本特征,也可视作是衡量或判断人所内在拥有的某种东西是否成其为良品的两项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或基本标准。凡不成于实践,或可以教授的东西一定不成其为属人的良品。从这种观点看,亚里士多德视野中的自然良品因为不成于实践就不成其为属人的良品,休谟理解的自然良品则应解释为实践(性)良品。此外,技艺虽然也成于常识性实践,但因为可以教授,从而不成其为属人的良品。实际上,技艺的培养恰恰有赖于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良品比技艺更为根本。再者,亚里士多德把理智良品理解为主要成于教导也是不妥当的。其实,理智良品作为属人的良品之重要一类,不仅成于实践,而且其种也远不仅限于亚里士多德视野中的那几种。  相似文献   
79.
近年来,在地市报工作的年轻记者日益增多,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思想前卫,知识丰富,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经验、阅历等,容易出一些常识性的差错。  相似文献   
80.
正笔者曾观看一位老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公开课,她讲到"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时,有学生问到:为什么要强调是五十岁的人可以吃到肉,七十岁的人穿上"帛衣"?而不说是人民或百姓都可以吃到肉和穿上帛呢?这个老师给学生的解释是,这是以点代面的方法,因为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连这么老的人都可以吃到肉和穿上帛了,这正好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人都可以吃上肉和穿上帛了。她进一步说,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