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周伟良 《武当》2001,(9):38-41
学风道德上的低下,往往与学术素养的捉襟见肘相伴而行。尽管于文洋洋洒洒的点评中似乎一直在显示自己是个博今通古的“大学者”,但正是在这位“学者”笔下的奇文中,令人啼笑皆非的常识性错误俯拾皆是。本文无心将其谬误一一指出加以评论(因花费这种精力实属无聊),只想就于文动辄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某些内容,稍加分析。  相似文献   
82.
颜恒 《钓鱼》2005,(23):36-37
“三分钓技,七分钓位”、“钓位选得好,钓鱼少不了”……关于钓位的重要性,可谓是“家喻户晓,钓人皆知”。但对于像我这样有着数十年野钓经历的江湖钓鱼人来说,却也不时在选钓位上犯一点基本的“常识性错误”,使钓获大受影响,真是“智者千虑,总有一失”![编者按]  相似文献   
83.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84.
一、教学背景去年5月份我面向全区八年级数学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说理",这节内容是八年级十一章的第二节第一课时.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很多地方都用到说理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对说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说理都不是很理解.这一节的学习是为后面的证明服务的,因此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尝试用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在备这一课后,我产生了迷惘.本节课确实不太好上,推理的难度要求很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普遍推理能力薄弱,  相似文献   
85.
《少年闰土》多次被选编成课,可美中不足的是彩色插图里出现了常识性错误。  相似文献   
86.
段嵘 《围棋天地》2005,(19):87-88
图一 对付黑棋的“小林流”布局,白方常识性的下法是在右下角挂角,以阻止黑棋形成“两翼展开”的理想阵形。至于挂角的选点,A,B两点由于贴近黑方阵营,受到夹攻时略有局促之感。因此多数棋手会选择C位二间高挂或D位大飞挂,离敌阵远一路,腾挪余地大一些。  相似文献   
87.
学生一般会认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它讲究的是道理充分,逻辑严谨,跟感情没有什么关系,感情是抒情散文的事。这实在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也是学生写作实践中的一种缺陷。稍微留意一下我们课本里的作品,很多文章都是感情洋溢,让人为之荡气回肠。就我们学习过的文章来看,  相似文献   
88.
综观语文类专业杂志,感觉真正在探讨问题、有深刻见解的论文还是比较少的.一些巧妙包装的文章居然能骗过不少人的眼睛:一篇谈禅宗感悟原理对语文教学的启迪的文章.其中就有不少常识性错误。  相似文献   
89.
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其实,随着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被世生吞活剥,以讹传讹。现举几个例子,便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0.
郭影 《文教资料》2013,(24):50-51
常识性课文教学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介绍自然、天文、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一些文章,这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课文对向小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泛泛地串讲,教师费力费时,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常识课,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因此,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常识性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探讨如何把握常识性课文特征、如何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