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558篇
科学研究   79篇
各国文化   53篇
体育   63篇
综合类   140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18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以庄解王,以王解庄",王蒙借庄子说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本书是王蒙先生用自己的人生历练,用自己的体悟感受,用自己的政治经历、社会经历、人生经历、文学经历,也用自己的知识与智商去与庄生对话。王蒙与庄子,不是追随,不是驾驭,是同行,是共舞,是大能量之人的思想缠绕与燃烧。  相似文献   
262.
苏轼的寓言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他独立成篇的寓言在作比方法上推陈出新,形象塑造上寓实于理,艺术形式上奇幻诡异,充分发挥了寓言教育、说理工具的职能,并在艺术实践上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63.
正一、什么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追寻表述最为生动最为深刻的是庄子,他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1]描绘了芒忽恣纵的心态,奔放不羁的性格.以及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最能体现庄子向往精神自由的一个词就是——"游"。"游  相似文献   
264.
正一、教什么的问题首先来谈谈教什么的问题。让我们从"学情视角"入手,结合文体特征和年段目标,分三年级和六年级来逐一分析。1.三年级学生适合学什么作为三年级的课文,《鹬蚌相争》真正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呢?研究其文体,就"寓言"而言,是教材中第一次明确出现"寓言"这一文体名,因此,要让学生对"寓言"有个初步的认识,对寓言产生"一见钟情",并掌握简单的阅读寓言的方法。就"故事"而言,则可以做到:梳理故事表达顺序,明白故事大概内容;推敲关键词语,发现故事生动的奥秘;学习讲故事,争取把这个故事讲得生动、具体。因此可将"寓言"与"故事"  相似文献   
265.
性灵文学主将袁宏道与庄子有着不解之缘。儒释道杂糅的思想背景,使袁宏道在面对庄子时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既可以庄用庄,也可以庄典儒用,还可以儒释解庄。而袁宏道的闲适人生观,则使其对庄子的隐逸、无用、自然天性、山水自然等思想表现出浓厚兴趣。袁宏道的庄子接受是性灵文人庄子接受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66.
在庄子与佛教思想体系中,尽管没有生态这一名相,但其内蕴着的万物一体与依正不二、尊重生命与慈悲为怀、齐物与众生平等、崇尚简淡生活等智慧,对于当今人类树立天下一家世界观、对世间生灵怀抱一颗仁爱之心、善待自然万物、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醒人们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过把瘾就死"、享乐第一等陋俗恶习,从而在更为深切的层次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和谐,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67.
正苏教版文言文的篇目相对浅显易懂。小寓言、小故事,更是可读性强,学生容易接受。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当补充、讲解和组织讨论,使课堂更充实,能够个性化解读文言文。一、用当代的眼光解读作者,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在人们脑中的感觉一般是个干瘦的小老头,有点像杜甫,忧国忧民  相似文献   
268.
在《庄子》传播史上,刘安及其门客编订的五十二篇本《庄子》(含自作三篇"解说")是一个重要节点,早期《庄子》文本均以该本为源文本。但汉代至少尚有一种廿三篇选编本,跟古本并行。传世三十三篇本《庄子》是郭象据古本删订而成的,由于其自身质性以及其他版本的佚失,它几乎成了后世所有版本的源文本。郭象完成了对《庄子》的重新塑型,这是历史的幸事,但显然也是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269.
提起《庄子》,人们脑海常跳出这样一句话:“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甚难理解的一部书!”说它难理解,并非只是文字不好懂,而是即便字面意义已经了然于心,仍然难以捕捉到它的思想真谛。也因此,历代研究《庄子》的人络绎不绝,研究内容涉及到文献整理与注疏、文本考释、文章学解读、哲理阐释,以及美学、文学、神话学、语言学、意象学等各个方面。近年来,有关《庄子》学术史、后人读《庄》成果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70.
通感是文艺学上的一个核心话题,道家哲学亦为中国历代文艺家所青睐。在通感问题上,道家的见解如何,换言之,道家通感论有何特点,既是一个文艺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钱钟书的《通感》一文以及其《管锥编》第二册"列子张湛注"编("黄帝"),对通感与庄子(耳目)"内通"关系的研究,为我们深入探讨此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这两则文献中,钱钟书将庄子的"耳目内通"说成是文艺学上的"通感"。此说流传甚广,堪称"典论"。文章认为,二者不可如此简单地等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通感"属于庄子"内通"的初级阶段,而"内通"则是对"通感"的扬弃。将庄子的"内通"视作"通感",是对庄子的浅化。如同在老子那里,庄子的真髓也是"无",只有从"无"(感官)的角度理解"通感",才会意识到,如果说道家也有"通感"之论,那它只是被安排在一个初级位置,更等而下之的是"耳目不通"。文章虽起于对钱氏之将"内通"与"通感"相混同的质疑,但最终则是勾勒出道家通感论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