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1371篇
科学研究   196篇
各国文化   68篇
体育   56篇
综合类   87篇
文化理论   44篇
信息传播   39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87年,我从三师毕业,被安排教二年级语文、数学,当班主任.参加区教研组活动,上区评优课、展示课,论文在区评比中获奖,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也开始见报,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我盲目而快乐地被众人推着往前走.  相似文献   
62.
63.
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是经济贫困、文化贫困、体制贫困、环境贫困并存的地区。在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推行依法治村的战略举措,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完善、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依法治村是湘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4.
65.
要搞好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从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投入,继续教育制度的目标、重点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城乡帮扶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合实际地建立新型的农牧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66.
教育部2004年启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促进该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远程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北京、河北、湖南、浙江、福建等八省市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为样本,对农村远程学习者的来源、学习状况、学习动机等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现状进行了调研.研究表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六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四点建议:换位思考农村远程学习者;专业和课程设置应契合农村远程学习者需求;进一步完善学习支持服务;加快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67.
《集宁师专学报》2020,(1):66-70
海力王府、永寿寺、好德歌沁民间艺术文化位于内蒙古敖汉旗乌兰召村。乌兰召村在清朝时是重要的政治中心。文革时期,海力王府、永寿寺被拆毁,至今能看到残余瓦片,只有好德歌沁文化薪火相传。学术界在研究中忽略了海力王府、永寿寺、好德歌沁之间的关系。本文试着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68.
民国时期是佛教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其整体上呈现出衰微与变革之势。寺院僧人无法维护其寺产,寺产经常被社会各种势力侵夺,业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民国时期寺产被侵夺的方式大概可分为外部侵夺与内部侵夺两种,以外部侵夺方式为主。民国时期的寺院僧人对寺产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其维权主要是通过佛教组织,并借助法律诉讼工具。  相似文献   
69.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民教育、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适应这种变化.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国家开放大学面向农村开展的远程高等职业教育,文章运用调研、访谈、文献、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例,系统分析了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和教学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性地提出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今后应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教学研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0.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尼寺的财产支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各种消费种类所占比例差异明显。由于常住财产收入的途径和数量十分有限,在寺院开支中,很大一部分财富被投入到对寺院作坊、建筑及田产的维护消费上,这可以保证寺院主要经济收入的稳定。此外,在僧团内部,与都司僧官和其他寺院交往的必要花费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可以帮助维护与僧团大众的良好关系以及提高尼寺在僧团内部的地位。最后,在与世俗政权的交往中,尼寺也要提供部分财物,用以获取世俗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