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文学是时代的文学,在高扬“建安风骨”的魏晋时代,具有强烈功业意识的曹氏父子之所以致力于游仙诗的创作,是要借此种文学样式完成现实的利益:一、改造道教,为己所用;二、吸引文士,聚揽人才;三、清净保寿,以求功业。  相似文献   
12.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刘鼹的《风骨》篇和严羽提出“建安风骨”这个概念后,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观点颇多,且有分歧,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建安风骨”除了其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情辞慷慨,格调道劲外,建安风骨另外主要特色就是它的人文意蕴,它构成了建安文学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建安是我国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作品涌现出来,各种体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也由此奠定了基础。诗作反对绮靡柔弱的形式主义风,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历来作家常把建安看作学的黄金时代,把建安作品作为效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林影 《新读写》2013,(10):16-16
“骨头”,一个坚硬的词语,有了骨头,就有了支撑一个人需要骨头,一个民族需要“骨头”,同样,文章也是需要“骨头”的。东汉末年,“三曹”(曹操、曾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诗风慷·既激昂,刚健有力,个性强烈,就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建安风骨”。  相似文献   
15.
建安风骨”能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永恒的诗歌范式,曹操的作用不客忽视。他是政治之主,也是文坛之主。他以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诗歌创作,带领建安文人展示出不朽的生命风貌。本文追溯曹操生命情怀的渊源,从对生命的哀挽和对生命的追求两个方面阐释了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优秀诗人用诗歌来吟咏真情,抒发忧虑,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作品中流露出建功立业、关注现实、超越生命的忧患意识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维克服了初唐各重一面的缺失,提出了建安风骨与江左文风结合的诗学观,创造了内容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优秀诗篇.降及中唐,韩愈汲取了王维等的诗歌创作经验,利用先秦两汉文的散体形式,肩负起前辈在散文创作上尚未完成将内容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任务,把散文的写作,推上"善并美具"的峰颠,和他的文友柳宗元等,创造了我国散文史上的一代辉煌.  相似文献   
18.
杜志强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4):52-53,61
建安风骨作为文学史上特异的景观,历来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者往往关注于建安诗人与时代风气之关系,而忽略了文学系统内部之间的一种延续性。其实,建安风骨的形成在极大程度上是文学内部的一种演变,是儒学诗学体系、骚学诗学体系和庄学诗学体系相互融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发现真善美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国的文化名人,总是天然地和文章联系在一起。孔子《春秋》,微言大义;司马《史记》,无韵《离骚》;魏武歌行,建安风骨;润之挥笔,指点江山。至于先秦诸子,竹林七贤,唐宋八家,周氏二子,巴金老舍……无不凌云健笔,驰骋文坛。达则济世以立说,穷则独善以垂文。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积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部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一朵朵千年不败的文苑奇葩。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陆续尘埃落定,其特色各异的作文题仍是热议的话题。一、开放大气、诗韵流香今年北大与港大、北航联考的自主招生作文试题是由北大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文章引出4个词:盛唐气象、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