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6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正>自上世纪末起,我国档案界对"档案文化"的研究便逐渐兴起,并保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对这20多年的研究情况,很有必要进行一个理性的回顾,分析一下"档案文化"研究是否能够适应档案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思考一下如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我们对"档案文化"在思想认识、理论建树、建设成果等诸多方面都能出现一个新的飞跃。一、"档案文化"研究的现状调研为了对"档案文化"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概况式的了解,笔者以"档  相似文献   
53.
54.
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宗白华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优秀的编辑,给我们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人格建树,令人敬佩不已。他文化视野宽广,学贯中西,识见卓越,人格境界高迈,终生著述颇丰。其重要原因主要在于他能站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时代大转折点上,将西方文化特别是德国古典派文化的科学思辨精神和浪漫气质,与中国传统的诗学智慧和生存思悟巧妙地融合起来,对中西文化的精华进行了创造性的自我开掘。毫不庸言,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非同寻常。但细  相似文献   
55.
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是一个执著而又坚毅的学者。近日有幸拜读了他的新著《语文教育美学研究》,觉得该书既体现了作者的独特的学术建树,又显示了作者的鲜明的学术立场,更蕴蓄了作者的深厚的学术积淀,这是语文教育学界的一部推陈出新、切合时宜的力作。惟愿他能一如既往地以大情怀直面语文教育的大问题,以大学术研究语文教育的大问题,以大智慧解决语文教育的大问题,从而为他所钟情的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语文教育理论大厦的构筑做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6.
传媒发展的实践证明.人才问题是关系传媒竞争实力和市场生存能力的核心问题。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相应地.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根据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发、培养、管理、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劲旅。是时代对我国传媒提出的一个日益紧迫的焦点问题。本期“专题研讨”约请了一批在传媒人才建设方面有较深研究与较高建树的专家、学者,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意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57.
《传媒》2004,(11):10-14
“新京报》创刊伊始,当时的报社领导便向世人表达了《新京报》的报业理想:“再经过几代报人的努力,《新京报》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21世纪中国最有责任感的报纸。”事实上就社会影响而言,“新京报》已经有所建树。网络、电视、通讯社、报纸和杂志对《新京报》的新闻与社论转载率很高,仅CCTV和BTV  相似文献   
58.
周作人是“五四”前后文学革命的主将之一。他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树是重大的 ,贡献是长远的 :对旧小说的彻底批判 ,致力于现代文学观念的重建 ,促进新小说的诞生 ;专注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和文艺思潮的引进 ,努力寻求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新路子 ;对有明显倾向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9.
T.E.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坛上的军人作家,因其成功地领导阿拉伯部族反抗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被誉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他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智慧的七大支柱》获得“伟大的现代史诗”的称誉。该书在报道军事行动的同时,还生动地描述了阿拉伯的历史、宗教以及风土人情。此外,他在翻译、学评论等方面也卓有建树。他对阿拉伯自由事业所表现出的忠诚和成名以后急流勇退、隐身行伍的做法成为一直吸引西方世界的“劳伦斯之谜”。  相似文献   
60.
一、中国古代美学本体论系统的建立 陈望衡先生的新著《中国美学史》,以其开阔的学术与历史视野,在深层次上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的建构视域;同时以其深厚的哲学和美学根底与新颖的理论建树,在理论上深化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