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南京京卫的设置大体经历五个阶段,最终形成“49卫2所”的格局。本文厘清了这些卫所的建置过程,并对文献记载中一些相互抵牾之处做了解释。南京京卫在建置过程中,改置、易名频仍,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南京为明代龙兴之地,最早建置卫所;其二,元末明初统一战争中,常以被攻克地方的卫所官员建置新的卫所。就卫所的革调、改置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旧卫裁撤,其官军完全收编而另立新卫;二是旧卫并非完全裁撤,仅从旧卫之中分出部分官军另立新卫。对南京京卫建置时间的考察,有利于理解南京京卫乃至明初部分卫所改置、易名频仍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2.
石州即离石,该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族群传统,是“离石胡”的聚居地之一。中古时期“离石胡”动乱频发,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抚绥稽胡,以缓和矛盾。“离石胡”叛乱对石州的行政建制以及社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各民族迁徙、杂居的过程中,石州境内的“离石胡”呈现出“杂胡化”趋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63.
顺治《汉中府志》是清初汉中府知府、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冯达道主持纂修的一部志书,成书于顺治十三年(1656),记述了上起远古,下迄清顺治年间汉中的建置沿革、政治兴衰、权力更替、经济演进、社会发展和人文变迁,留下了明末清初社会变革的印记,是一卷重要的历史档案和地方文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汉中府知府滕天绶主修《汉...  相似文献   
64.
杨朝 《寻根》2020,(1):54-57
武乡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涅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始析涅县置武乡县,此后县名经历了去“武”、复“武”的两反复,治所、辖境和区划等第也历经三次变化,直至唐神龙元年之后趋于稳定。武乡县建置沿革“中国方志丛书”收录有乾隆去“武”与复“武”:武乡县得名寻源□杨朝五十五年白鹤所修《武乡县志》。  相似文献   
65.
清朝康、乾二帝频频驻跸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中心的热河(承德),围猎习武,避暑休闲和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实施民族怀柔政策.而雍正帝在皇子时代多次随从康熙来热河,虽然即位后从未到过热河,颇令人疑惑且为后世争议,但他对热河关注不减,采取了加强热河军事驻防,确立行政建制、加大移民垦荒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热河(承德)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6.
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边防建设的重点。西北地区自汉朝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开始,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边地建设。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清代杨应琚在西北地区对行政建置的调整,特别是对陕甘总督行政范围以及在新疆、西宁甘肃等地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清王朝的边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杨应琚在西北地区行政建置的调整,不仅可以凸显其在西北地区发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更能体现出对清代行政体制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博物馆研究》2004,(2):24-25,77
  相似文献   
68.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中央实行司法与行政的分立制,设司法部、司法行政部等专司司法行政的管理机构,掌管全国的司法行政事务。辽宁除司法筹备处外,没有专职司法行政官员,一般由受特别委任监督司法行政的地方行政长官与兼理司法行政的法院院长兼任,实际上基本实行法院兼管司法行政的合一制。  相似文献   
69.
有人说,一个不了解自己生前历史的人,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人。对贵州历史化名城——石阡,这个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现今又离开近二十年的地方,我了解多少呢?读《石阡县志》:“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是为石阡有行政建置之始。”为此,我踏上了石阡寻访古夜郎之路。  相似文献   
70.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事法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消除“革命党”是为了组织“政党”,推进中国的民主政制建设。然而,一度因应形势改建“政党”的国民党,其革命情结始终难以消去,其党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阶段。“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回归“革命党”立场,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在国民党“继续革命”过程中,不仅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成为打击目标,孙中山等人在革命之初选择的西方议会民主政制也在事实上遭到否定。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