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64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7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章莉 《现代语文》2013,(6):148-149
说理性文章忌空洞说教,如何让学生学会形象说理是议论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并自觉地运用。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和阅读文本中的文章或文段,引导学生学会形象说理;二是作文评讲,善于运用比照法引导学生提升形象说理的能力;三是仿写热身,在语用训练中不断强化形象说理的技巧和文采。重议论,会议论,固然是议论文写作之重,但空洞的说理苍白无力,板着面孔说教令人提不起精神。一篇文章全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的抽象思维进行,单调、枯  相似文献   
62.
张婷 《现代语文》2013,(8):47-48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方法。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将书面的文字化为生动的声音,能够加深、加快我们对文字的理解。文章的描写往往具有一定的形象感。学生如果能够读出语言中的形象性,就代表他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要想读出语言的形象性,一定的朗读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笔者就介绍几种朗读技巧,帮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63.
牛靖超 《成才之路》2013,(20):78-78
诗歌以丰富的情感真实生动反映生活,因此诗歌具有表情性。诗歌是诗作者对客观现实的形象的反映,因此诗歌具有反映生活的形象性。诗歌是铿锵悦耳和谐动听的韵歌,因此诗歌具有音乐性。诗歌是高度浓缩的精炼的语言艺术的精华,因此诗歌具有语言的精炼,生动,形象性。诗歌的外在形式是分行排列的,因此诗歌具有结构美、层次美、图画美、建筑美。结合诗歌的这些特点,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努力创设情  相似文献   
64.
彭豪 《教学与管理》2007,(12):69-70
一、语文教育形象制约性的含义及其根源 语文教育形象制约性是由语文课程的形象性特质决定的。语文课程的形象性特质是指:“课堂教学中活跃着语文课文的形象。教师头脑中有鲜活的课文形象活动着,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具有描绘性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有关形象,  相似文献   
65.
<史记>论赞是司马迁创造的史论形式,其逻辑性、概括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向为历代史评家所激赏.司马迁的史论,博大思精,笔势纵横,说理形象,补纪传之未备,阐深微之旨义,抒个人之感慨,对后代史论产生了深刻影响.欧阳修的史论<伶官传序>弘扬了太史公论赞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对此,清代不少评论家都谈到这篇史论与<史记>论赞一脉相承的关系.沈德潜称:"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转引自<唐宋文举要>)刘大魁称:"跌宕遒逸,风神绝似史迁."(<古文辞类纂>)吴楚材、吴调侯称:"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可直与史迁相为颉颃."(<古文观止>)应当说,这些文评家是极有识力的.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这篇传论,得<史记>风神而不袭其貌,不仅具有卓越的史识,而且以其大气包举的史笔叙事明理,堪称史论之"千年绝调"(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相似文献   
66.
在语言交际中,为了某种表达的需要,使不在同一反义义场中的两个词,临时构成意义相反或相对关系,这就是言语反义词.言语反义词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修辞效果有以下两个方面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生动、具体、色彩鲜明,往往产生言语反义词;为了增强文章的幽默感,突出讽刺性,往往产生言语反义词.  相似文献   
67.
俄语名词转义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俄语名词转义时形象鲜明,承载力强,在反映生活和表情达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名词转义的形象性是与词相伴而生的,它的转变有的从属于词义的变化,有的则从属于词的使用范围的变化。名词转义或名词用作转义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形象性,失去形象性的转义已不在为转义,而成为词的另一直义。人们借助于某种形象,产生联想,这是名词转义的必经过程。可以说,形象性是转义名词的命脉,有了它,名词才产生活力,成为语言研究中一块丰富的“矿藏”。名词转义属于语义文化研究的范畴,名词的转义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通过具体的上下文来体现的。词义是语义研究的重要内容,词义演变是与文化植入分不开的。名词转义,作为语言研究中的一面“镜子”,它从某些侧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衍变,折射出该民族所独特的生活实景和文化氛围。名词转义研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8.
69.
<正>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知识掌握的角度看,需要学生调动各种感官,眼、耳、手、脑并用,才能迅速有效地感知、把握和记忆学习内容。比如一个词,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看,去分析字、词的  相似文献   
70.
大学语文要重视审美教育,是由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内容决定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任务是使人变得高尚(高尔基语),其最本质的社会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