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3678篇
科学研究   312篇
各国文化   86篇
体育   197篇
综合类   191篇
文化理论   45篇
信息传播   59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读肖川的文章久矣,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 也许是教师生涯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或者是成人社会所共有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板起面孔说教的文章.然而,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  相似文献   
72.
孔子的人学方法论,是一个自发的环境熏染、自觉的社会引导,以“礼”为杠杆的“外君子化”过程和以“仁”为轴心的“内君子化”过程。这是一个人我双向同构的动态过程。这一成人方法论无论是从社会功能来讲,还是从哲学性质来讲,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3.
仁和礼是孔子社会思想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其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孔子那里,这两个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多重内涵,而在最高层次上,它们是同一的,因此不能说哪一个概念更为根本。无论是仁还是礼,孔子都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而言的;“仁者爱人”中的仁者和所爱的人,都有特定的等级意义,并非泛指所有的人。如果排除仁和礼这两个基本概念,排除周代的社会规范即周礼,关于孔子的社会思想我们不能说出任何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74.
孔子崇"礼",面对"礼崩乐坏",希望重振西周那种等级有序,人们各安其位的局面,但春秋时,权力下移,"上位"思想兴起,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局面。所以孔子"不能用"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5.
动词本身就具有时量属性,基准可以显现动词时量属性实现的语法,语义的规则。对“动-序组列”格式中动意词语作基准的着眼点的种类的分析,不仅可以揭示着眼点造成的岐义,而且有助于揭示动意词语的非基准用法,这除了说明动作有不同的着眼点外,还充实了起始点逆向漂移的类型,以此增强语用的解释力,更好地指导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76.
用正规锥的性质和上下解方法,构造出了一组柯西序列,从而得到一类单调算子的不动点定理,并给出了收敛误差估计,改进推广了文献[4—6]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1 中国目前的海岸线 ,北起鸭绿江口 ,南迄北河口 ,长达 5943海里 ,自古即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说 ,然而海洋并非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虽然徐福探东海、郑和下西洋 ,这些传说与历史无人不知 ,中国文学的墨水里却少海蓝。相反 ,苏武牧于北海 ,张骞通于西域 ,却在诗中留下不少白雪、黄沙。尽管如此 ,我们的祖先对神秘的海洋仍是十分向往。孔子曾叹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庄子也海话夸夸 ,说什么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怒而飞 ,海运徙于南冥云云。传说认为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其状如壶 ,又名三壶山。…  相似文献   
78.
中国古代的习惯法主要存在于“礼”中,且具有宗族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习惯法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能够有效弥补制定法的不足。古代习惯法对当代中国在法源理论以及法的实现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9.
因《论语》为语录体,其编纂“不为义例”,转换灵活,一些语句的注疏、理解存有歧见。本文辑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四个语段,着眼于整体,从话题、语意的一致性和内在逻辑联系等方面加以疏解,以求通惬,追近原意。  相似文献   
80.
随着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等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变动,乡村生计方式发生多次改变。本文所关注的X村先"非农化"发展再"回归"农业生产的改变,是近年来一类资源型村庄生计方式变迁的代表。研究表明,X村两次转型的过程都是"先行者"带领村民逐步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先行者"按照以己为中心,以血缘亲疏、地缘远近"差序化"代入的方式,带领其他村民进入到新的生计方式之中的"行动逻辑",在农村项目引进、工作引荐以及产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领作用,促成了村庄生计方式的转变。本文认为,在解决转变生计方式的难题时,X村村民是基于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经验,将"差序化"的社会关系"代入"其中而成功的。"差序化代入"是资源型村庄的一种生计方式"变迁机制"。该案例说明,尽管外部结构性因素不断变动,村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仍具有强大的惯性,乡土社会关系对维持乡村秩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为解决供给侧改革中的员工分流安置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