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篇
  免费   2篇
教育   930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53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新书推荐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 全书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人为主干,以心学和理学的交错为中心线索,分析了这些现代中国哲学家在20世纪遇到的问题及其理论思考和努力。  相似文献   
82.
83.
祖国颂     
历史的车轮滚动千年,爱国也沉淀为一种文化。长城你见证了中国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屹立在荒莽的山巅。你的身体里不仅有砖、有石、有土,更有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你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如一条卧龙,绵延5000余公里,栖居在世界的东方。从前,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强壁垒,多少侵略者被你钢铁  相似文献   
84.
行而知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何为"行"?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就是探索。行而知之,就是在不倦的实践中、勇敢的探索中获得真知,从而更好地"行"。我们回首沧桑的岁月,抚摸那亘古不变的信条——"行而知之";我们迎着那穿越时空的猎猎阵风,领略那弥漫天际的"行而知之"的求知风尚。"行而知之",这难道不是先贤对我们的祝福与嘱托吗?  相似文献   
85.
儒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后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和现代新儒学等阶段。每一阶段儒学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儒学自身理论的嬗变及对佛道思想挑战的回应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6.
南宋时期,社会思想较为多元化,士大夫阶层努力维护主流价值观,杨简侧身其中。他秉持廉洁操守,结交诤友,修身自律,尽职兴学,奉公为民,广受赞誉。这是与其"云闲月澄"的思想境界和道学追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7.
陈白沙注重从心体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天理,心体与天理并重是陈白沙心学的显著特征.牟宗三认为陈白沙在体证工夫上并未达到儒学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体证工夫的角度讲,陈白沙的心学是玩弄光景.牟宗三儒学体系中陈白沙心学地位的缺失,是牟宗三对陈白沙心学的误读.  相似文献   
88.
泰州儒学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把自然与快乐看作人的本体之性,主张排除恶欲,强调心底之乐。在修身问题上,他们突出了修心这一要求,主张修心立本和改过正心,尤其要求统治者修仁心,并通过正已而正风俗、正人心。在学习和修身问题上,泰州儒学要求处理好博闻、强识与慎思的关系,强调“心悟”、自得”,主张“内求”,在切问近思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9.
论文对道教和佛教静坐法的由来和意义、性理学家朱熹和陈献章静坐说的内容和特征进行研究。朱子的“主敬”和“格物穷理”重视读书,陈献章通过静坐思考,主张“尊德性”和“天理体忍”。陈献章的学问是以静坐为中心,融合了儒佛道的方法,而与性理学的“道文学”和“尊德性”相融合。陈献章的学问可以说是护卫阳明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9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建设迅猛发展,同时高校辅导员自身也需要有所提高,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底蕴进行建设.辅导员需要在职业行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技术能力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此提高自身的职业底蕴,同时高校也要为辅导员职业底蕴的建设提供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