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6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2006年5月12日,朝鲜的大榆洞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她叫刘松林,以前的名字叫刘思齐。刘思齐曾经是毛泽东的儿媳妇,毛岸英的妻子。大榆洞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是原中国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56年前,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牺牲的地方。 虽然75岁的刘思齐来过四次朝鲜,但是前四次都是去往桧仓祭拜毛岸英烈士墓。大榆洞,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方,刘思齐一直没有来过,这也成为刘思齐多年来的一个心愿。[编按]  相似文献   
112.
特别战俘     
占俘“骑士” 1941年,德军入侵比利时,占领了疗养胜地威苏里城。驻军司令克鲁伯少校一上任,就接到集团军参谋长李斯特将军的命令:到荣誉军入院,枪毙一头名叫“骑上”的公牛。  相似文献   
113.
夏怡 《下一代》2011,(11):25-26
《下一代》杂志社为什么要编辑出版增刊《志愿军壮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标志着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军彻底失败,标志着中朝两国人民反击侵略者保卫和平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对抗美援朝战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文革"后出生的人大多数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114.
读过2007年12月7日《中国集邮报》(总1241期)《关于志愿军邮简几个问题的探讨》,今又读完5月号《上海集邮》杂志(总213期)上登载的《简谈志愿军邮简》一文,引发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写下来,也算是参与朱天文、裴承荣同志的探讨,发表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5.
周洋  张诚 《传媒观察》2021,(4):77-82
葬礼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迎接烈士归葬,是国家对牺牲将士的最高礼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聚焦2020年9月27日举行的第七批在韩志愿军遗骸归国仪式,从仪式传播视角对军人的葬礼仪式进行研究,分析葬礼仪式传播中的价值呈现,并探讨在新媒体语境下对军人葬礼仪式传播改进之道.  相似文献   
116.
影片《桂河大桥》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尼克森上校和他的部下被日军俘虏,作为改善战俘待遇的交换条件,他接受了日军布置给他们的修建桂河大桥的任务。尼克森是一名典型的英国军人,有着英国绅士的认真,也有“是任务就一定要完成”的执著,在尼克森的带领下,战俘们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任务。大桥建成后,尼克森把大桥当作是自己和部下所完成的工作而精心守护,当接到英军上级发出的炸桥命令时,他犹豫并抵触,完全忘记了桥一旦开通,会给自己的部队带来多大的伤害。当他最终意识到这一点后,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我都做了些什么啊?”他如此专注于他的任务——建桥,而忘记了赢得战争这个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7.
刘玲 《考试周刊》2012,(93):51-52
一、案例背景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是一篇老课文,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18.
1.一般来说,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则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所以,我们可以将情绪和情感视为需要是否满足的标志。但不能将这种关系简单化。如,通常情况下缺水会让人产生烦躁、沮丧、憎恶等消极情绪,但是保卫上甘岭的志愿军战士在断水数天的情况下,仍坚守阵地击退顽敌,保持旺盛的热情和愉快的情绪。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19.
鲁泽 《军事记者》2011,(10):61-61
说起彭德怀元帅,人们眼前就油然浮现出他横刀立马、叱咤风云的高大形象,想起他耿直、率真的性格,和敢讲真话、实话的崇高品质,而他关心新闻宣传,在审稿、评报时提倡严谨、扎实文风,却鲜为人知。1951年1月上旬一天开早饭的时候,志愿军政治部的同志给彭德怀送来几张新到的国内报纸。彭总放下碗筷就拿起了报纸,  相似文献   
120.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来我校传经送宝,我也曾有幸聆听了几次他的课,深深为其看似信手拈来、轻描淡写,实则富含底蕴、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所折服。【片段一】课前:幽默诙谐,营造轻松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