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庄子在看似旷达、洒脱的外衣下,实则隐藏着沉重的悲剧意识,正是这种无法抑制的悲剧意识,使得他企望在“自然”中“物、己”,走向“逍遥”,立足于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类从生存困境中得以超脱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庄子思想中的“悲”与“”深远影响着中国的艺术精神和文人的人格建构,直至今时,仍发挥其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道中,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了乐感文化与适性智慧的特点。此一思维方式同样延伸于当代海外华文文学的书写中,华文作家于异国他乡苦苦拼搏,亦能表现出欲荣恶辱的"适人"之品性,独钓空濛的"自适"之知在,陶然至乐的"适"之心境,直面人生之真和直取性情之真,从而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艺术形象问题,古今中外,都是文艺创作及文艺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象问题,理论的探讨与总结形成了“意象说”。它发端于先秦,继以魏晋的哲学理论,诞生于南北朝的文艺批评及理论研究,发展于唐宋且在创作实践上产生了丰硕成果,总结并完善于近代。“意象”说与西方有关艺术形象的理论相通而不相同,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掌握住中国古代诗歌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要求及基本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化"作为庄子美学一重要范畴,已被很多学者从审美角度加以研究。笔者试在庄子美学的时间意识下,重新审视"化"这一范畴,将庄子的"体道"和"审美"从现成论的框架中解除,阐明其在"化"的境域中,审美与人生境界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黄秀梅  钱扬义 《考试周刊》2013,(79):151-154
在系统介绍"物质名称、元素符号与化学式"扑克牌开发目的、开发内容的基础上,作者就其实际教学功用和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利用本化学扑克牌游戏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此扑克牌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是可行的;利用此扑克牌学习,深受学生欢迎;利用此扑克牌学习,是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同时,在教育游戏设计中,一定要做到游戏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如果记了结婚周年纪念这样重要的日子,恐怕不是闹着玩的哦。光是记在备录上,大概也不足以让你牢记于心。那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7.
庄子笔下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洒脱旷达 ,超尘脱俗 ,他们常以“游”的方式来处世 ,且能怀一切。描绘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形象 ,是庄子的一种审美活动 ,是他陷入人生困境后用以抵御黑暗的社会现实、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是他为自己设计的心灵避难之所。  相似文献   
18.
心如死灰是一个去除意欲之心最终怀有自然之心的过程。本文提出通过物、我、物我两三个阶段走向心如死灰的境界,在对三个阶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起于物,最终又走向物,即从物到物化。从出生入死到出死入生和佛教涅槃境界有一定相通。最后,一改通常意义上心如死灰是消极概念的看法,分析心如死灰的积极意义,提出其有益于现代人摆脱物欲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一定程度上,《庄子·天地》第9—11节的内容具有连续性。第9节是孔子与老聃的对话,孔子认为流俗的政治治理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人的本质应该经由政治治理而生成并与之相合。但是老聃揭露了政治治理与仁义相沆瀣的本质,即它以悖逆于人之自然的东西当作人的本质,而倡言己而让万有入于自然。第10节是蒋闾葂与季彻的对话,前者认为政治治理者应该标举自身的德性以治理天下,而季彻则指出政治治理者的道德自高必然走向权力自高(即突出权力的至上性),从而使得治理者与被治理者都丧失自身——陷入“贼心”。由此,季彻认为,真正的自然真实之在必须克服贼心而迈入独志(自然而真实的个体)。第11节是子贡与汉阴丈人、子贡与孔子的对话,通过对子贡这个人物的知识性-技术性-功利性取向的剖破,以及孔子对于知识性认知的否定,昭示了汉阴丈人作为隐逸者生存的、不可被认知的自然真实性(浑沌之在)。  相似文献   
20.
郭象的认识论历来被视为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原因在于他主张既其迹又其所以迹的“冥而迹”论。这样理解郭象的认识论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只仅仅看到了其认识论思想的一个方面,而且对这一个方面作了表面的、片面的理解。考察郭象在《庄子注》中关于认识问题的论述,他的认识论思想有三个方面,“冥而迹”论只是其中之一。从郭象认识论思想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来理解他的“冥而迹”说,它并不神秘,且这个“”的认识论与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本体论有内在的一致性。郭象的“独化”本体论实质上并不是一种逻辑分析式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种显现、现象性的境域,它需要的是象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