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4787篇
科学研究   512篇
各国文化   110篇
体育   352篇
综合类   244篇
文化理论   82篇
信息传播   77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387篇
  2014年   729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489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501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532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程方平 《中国教师》2009,(13):61-62
<正>在中国儒、道以及后起的佛教思想中,"道"均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最本质特征和最高境界的概括和追求,是人们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从关注一般现象到关注精神和心灵的一种聚焦。对于"道"的概念最  相似文献   
982.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富内涵的词。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流变、"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基本内涵、"道"与文的交媾等三个方面试作探析。"道"之初乃是"物质"纠缠"精神"的产物,基本内涵为物、礼、乐、文。  相似文献   
983.
体用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一对很重要的概念。二者是存在与功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表层和深层两种含义。古人治学很注重体用结合:儒家建立了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思想体系;魏晋士人则持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文学观;近代为挽救文化危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呼吁。  相似文献   
984.
<都鄙问答>为日本近世哲学家石田梅岩的首部著作,集中体现了梅岩独具特色的"商人道"思想.<都鄙问答>中,梅岩指出,商人在从事商业活动时,应遵循"正直取利"、"彼立我立"的经营之道;在为人处世中,应以"俭约"、"勤勉"、"行仁义"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985.
传统儒学一般认为道既可从本体上说,亦可从生成论上说,器则是从形而下层面来谈的.船山认为道是器的规律性所在,是生成论角度的道,道本身并非本体意义的道,器则是道的外在化体现;道器乃一体两面的东西:"两面"是指道、器,"一体"指的是"物",即道、器表现为"物"的两种类属性.从形而上层面来说,道、器、物的形而上属性均表现为一气.船山所重构的道器关系表现为:据器而道存、无其道别无其器,器道相须不离三层次.船山道器现业已实现了对传统道器观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986.
对于尧舜的思想内涵,今人多用"尧文化"或"舜文化"来概括,并将其作为地方性特色文化来宣传,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早在先秦,古人便已有固定词组来指称尧舜的思想内涵,即"尧舜之道"和"唐虞之道".古人提"尧舜之道"和"唐虞之道"目的与今人大不相同,他们更多的是从政治或道德角度来阐述.文章以先秦、两汉及部分魏晋六朝的文献资料中关于"尧舜之道"、"唐虞之道"或相似词语的记载为依据,论述古人对"尧舜之道"和"唐虞之道"语词内涵的理解,以还原尧舜之道和唐虞之道语词内涵的本质.  相似文献   
987.
988.
阮籍的人生道路、精神品格与屈宋相似,其诗歌的题材内容、文化意象和诸多艺术创作手法亦受到楚辞或隐或显的影响,表现最为显著者为抒情娱忧的创作精神和回环反复的抒情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89.
唯美主义一直以来因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而受人诟病,这种矛盾根深于其理论,发展于其实践。而归根结底,这种矛盾不是由于作者思想缺乏逻辑,而是其对所处时代变迁的不自觉的反映。《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一部表现唯美理念的小说,书中三个人物皆为唯美主义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象征和体现,王尔德通过这三者的关系纠葛展现出他自身对这种矛盾的无意识的焦虑。  相似文献   
990.
彝族"三道红"婚俗具有极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但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出现迷失与偏离。之后,"三道红"传统婚俗完成了"回归"并得到重构,这是支撑彝族社会运行的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的作用。这套伦理道德体系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新意义,从而保持了其原有的生命力。"三道红"传统婚俗变迁历程的背后,是"三道红"文化自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