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4750篇
科学研究   511篇
各国文化   110篇
体育   352篇
综合类   240篇
文化理论   82篇
信息传播   76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386篇
  2014年   729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489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499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91.
“适”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庄子思想的内在意蕴来看,庄子之“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对“体道”主体心态的生动描绘之中,体道者由“适人之适”到“自适其适”、由“自适其适”到“忘适之适”的心理超越,是庄子批判现实、超越现实、追求人格理想的反映,也是庄子的生命愉悦观和审美观的独特表现。“适”的生命愉悦观给中国古代审美观注入了超脱空灵的血液,开辟了中国古代审美愉悦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92.
老子母碑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御览》中的《圣母碑》不是东汉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的《李母碑》,而是唐碑,碑中以老子为道体的说法也不是东汉末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993.
“忧世”与“忧生”——中国古代忧患诗歌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抒情诗以愤忧怨伤情感为主,这一情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忧世与忧生。忧世是儒家入世的情感,表现为忧君、忧国、忧民三位一体的内容。忧生是道家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三大主题。忧世与忧生情感的交融互摄产生两类忧患诗歌,形成抒情诗歌史上两种文学时代。忧世时代诗人们发抒着忧国忧民的怀抱,文学主张是言志、务实,这一时代占据着抒情诗的大部分时空。忧生时代专注于发抒自我情感,文学主张是缘情、表现。两个时代互相交替,以忧世时代为主,忧生时代为辅,形成一部忧患诗歌史  相似文献   
994.
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并逐渐渗透到日本文化的许多领域,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劳动观、生死观等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异,但是其本质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之真谛  相似文献   
995.
先秦哲人完成了“宗天之道——实体之道——成物之道”的小螺旋形上升的圆圈运动,并阐释了“成物”的几个基本关键——其形态特质是“成象”,其构成方式是“相杂”,其创制规律是“美”。这些都源于“理”,并表现为“理”的具体化和物态化。所谓“成物之文”的理,实乃是道——艺双向互转的逻辑运动之枢机  相似文献   
996.
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作为一个内在的超越性结构,“人间世”是其审美超越的起点,“逍遥游”是心灵的审美超越之途,“与道冥一”则是一种精神超越的审美回归。庄子通过心灵的“逍遥游”来“与道冥一”的过程,实则借审美来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997.
韩愈的名儒形象在唐五代笔记小说中走向了仙道化,其仙道化塑造有三大标志:能识丹篆、死后从圣讨伐敌国和牡丹现诗预知命运。韩愈形象仙道化塑造的历史依据,是韩愈生平经历与诗文文献中流露的亲道倾向。韩愈形象向仙道转化的深层原因是中晚唐战乱与庸政的社会背景下,士人无力兴国与求仙避世的矛盾心理。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韩愈形象是唐末士人孤独彷徨身影的投射。  相似文献   
998.
《灭惑论》是除《文心雕龙》、《剡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外刘勰现存的重要文章。有关其撰年,学术界有不少不同的说法,论证的思路及依据也多有差异。笔者认为,从《出三藏记集》中十卷本《弘明集》目录,释僧顺《释〈三破论〉》题注中谓《三破论》为道士冒张融名作,齐梁佛、道二教的传布及《三破论》、《灭惑论》的主旨来看,《灭惑论》必定撰成于芬代。笔者不同意先此齐代说的论证,认为从《出三藏记集》、顾欢作《三破论》考订《灭惑论》的撰年是不对的。笔者也不同意梁代说的论证,梁代说在对《灭惑论》、《三破论》主旨的把握上.在联系时风理解《灭惑论》的产生年代上都没能切合实际。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争论是必要的,但不细致利用现存史料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深化龙学的研究是有所帮助的。本文对上述诸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999.
三财之道与国家财政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财政状况仍很严峻。文章通过对“三财”之道的分析,提出振兴国家财政的基本思想,具体包括:抓好生财之道,促进财源建设;讲究聚财之道,确保财政收入足额、稳定取得;探讨用财之道,满足政府各项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00.
用弗洛伊德学说重新诠释《洛神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代著名诗人曹植(曹子建),素有才高八斗的美誉。其代表作品(洛神赋)想像力丰富,词采华茂,语言凝炼,思绪流畅,感情缠绵,真切动人,获得历代学者的极高评价。然而,这篇感梦而写成的千古名赋主题,却千百年来产生大相径庭的理解。一批人认为,(洛神赋)为“感甄说”,记述了作者与长嫂甄后的隐情。另一批人则认为是作者对其兄曹丕的忠爱之心寄寓。近年2月陈祖美先生在(文史知识}(1985)年第8期,撰文批驳以上两说,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洛神赋)其实是作者通过现实感受描写一对男女苦恋的故事,……隐寓作者身不由己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