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4161篇
科学研究   329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245篇
综合类   243篇
文化理论   35篇
信息传播   54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464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474篇
  2010年   418篇
  2009年   383篇
  2008年   504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电视传媒的女性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与媒体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麦克汉姆把媒体描述为“人类身体的延伸”。但是,女性主义则把媒介权力视为明时代性别奴役的主要形态。传媒从男性意志出发,带着性别歧视的有色眼镜来控制信息载体,传播特定的“符号-意义”体系,构成人们对女性 的认知概念世界和价值系统,并形成对女性认知自我和他的隐性支配。电视传媒是目前我国受众最乐意接近的媒介之一,而女性受众的视听需求与电视传媒审视女性的视角之间存在的偏差也十分明显。为了更好地整合与构建女性主体人格,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电视媒体审视和表达女性的性别视角必须加以矫正。  相似文献   
42.
《太原大学学报》2017,(5):67-71
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对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进行解读,探究小说中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揭示话语之间的"颠覆"和"遏制"权力模式。"假小子"的反抗,是对"南方淑女"传统的颠覆和挑战,"假小子"的回归,是颠覆性元素被社会主流话语收编的过程。麦卡勒斯通过少女米克的经历,以"性别模糊"对摆脱南方淑女传统进行尝试,既是强烈指责美国南方霸权文化对个体自由扼杀,也体现出作家对南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43.
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图片法,提问法,投射测验法,自然观察法对幼儿性别角度的发展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其结果为:(1)幼儿性别确认的发展具有年龄差异性。(2)幼儿期性别坚定性的发展水平不高。(3)幼儿性别稳定性的发展随年龄增长水平逐步提高。(4)幼儿在性别确认,性别坚定性和性别稳定性的发展中性别差异并不显。(5)男孩偏爱与男性认员,女孩偏爱与女性认同。  相似文献   
44.
英语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本文从构词、词义、称谓、文学作品、谚语、词序、语法等方面分析了各种歧视现象。提出女性在才智方面不比男性差。  相似文献   
45.
「と」、「ば」、「たち」、「なら」在日语中都表示条件,「と」、「ば」、「たち」都既可以表示假定条件,又可以表示确定条件,还可以表示恒常条件,虽然「と」、「ば」、「たち」在意义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有些地方可以替换使用,有些地方不能替换使用,而且即使能替换使用也会产生一些意义上的差别。「なら」的用法比较特殊,它表示纯粹的假设。另外它们还有一些独特的用法。  相似文献   
46.
石勇 《中国教工》2011,(10):34-34
中国教育的现状距离民众、社会与国家的预期有相当大距离。作为社会发展的平衡器,教育成为一个社会追求公正、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等高贵价值的工具,一旦社会偏离这些价值,教育必然成为批判的靶子,甚至成为代罪羔羊。  相似文献   
47.
中国人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然而,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家长不但没有改变、消除这种倾向,反而以不科学的心态对待这一问题:他们渴望要男孩,但在具体的养育过程中,又觉得男孩教育麻烦,培养困难。于是,常给男孩这样的评价:调皮捣蛋、惹是生非、胆小懦弱,学习不勤奋、成绩不如女孩好,生活懒散、自理能力较差等。不少老师也反映;在学校里,男孩的主要问题是做事胆小,没有男子汉的坚毅和冲劲儿;没有责任感,遇事不敢担当;性格懦弱逃避,犯错后第一反应总是辩解和推诿;无论是班干部还是学习尖子都是女生居多等。总之,就是男孩没个男孩的样子。人们不禁要问:一些男孩为什么会这样?有专家分析指出:家长呵护过度是导致男孩低能的重要原因;男孩不男,确实和如今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家长往往无视男孩的性别特征和成长规律,在教育上常常自相矛盾:一方面对男孩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将来能出人头地,支撑门户,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又一味地娇宠、溺爱,舍不得让男孩去经历生活风雨,接受艰苦磨炼。试想,独生子女在家里本来就缺乏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和锻炼,再加上如此教育,还能造就名副其实的男子汉吗?那么,男孩究竟该如何教育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特意推出《聚焦男孩教...  相似文献   
48.
刘志艳 《文教资料》2011,(23):99-100
十九世纪,以法国为中心,欧洲美术史又一次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他们风格迥异,艺术主张也各不相同.美术形态与风格的转变是与当时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达维特与安格尔是这次时代变革中坚守古典主义最突出的代表者,他们坚守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确的轮廓.追求庄严静穆的美感。与此同时.二者虽然都是古典主义的坚守者,但无论是艺术主张还是题材内容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发展古典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本文主要从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时代背景、艺术主张、生活观念等几个方面重点讨论迭维特与安格尔艺术的异同点及形成原因。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社会环境的因素对他们具有很大影响,正是不同的社会生活际遇影响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不同的古典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9.
黄华 《文教资料》2011,(2):22-24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以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为背景,审视其喜剧作品《无事生非》,展示女性的悲剧命运,以男权社会中女性天生低贱这一前提为出发点,分析女性的悲剧性身份与地位,揭示了女性的线性生存模式:低贱的性别身份→物化的社会地位→悲剧的宿命结局。  相似文献   
50.
细读《屈原列传》一文,发现它正面写屈原的文字并不多,倒是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写楚国的历史和与屈原有关的一些人,正如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所说的,《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究其虚笔写屈原之处,共有六个方面,试分述之。其一,以上官衬其正。上官大夫是与屈原"同列"的官员,因争宠而嫉妒屈原的才能,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