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5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51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王成 《新闻爱好者》2011,(3):148-149
李啐光的性情论、气骨论、尚唐论、摘句批注论等诗歌理论,不仅揭示出了朝鲜古典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2.
周萌  方芳 《新闻天地》2011,(3):74-75
梁山好汉们很酷,脖子上围着不同样式的围巾。外形变了还不够,性情也大变,例如:原本有点窝囊的林冲成了大英雄,莽夫李逵温柔了许多,水性杨花的潘金莲却成了苦寻真爱的寂寞女子。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新版电视剧《水浒》演绎的人物性情,网友大呼雷人。  相似文献   
73.
初仁 《出版史料》2011,(2):81-82
不久前,有朋友送我线装书局出版的《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一套皇皇十册,墨林红痕,叶叶心心,油然贫儿乍富之喜。于藏书上钤印,据孙学雷先生稽考乃滥觞于唐代,初始意义是为拥有凭证,你的我的,这个机构那个机构的。  相似文献   
74.
生存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在《狗日的粮食》中,刘恒以曹杏花为典型,对处于生存困境的洪水峡村民与粮食的抗争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本文试图从物质极端匮乏的生存空间,粮食抗争所带来的人性悲剧以及人不可破灭和挣脱的宿命色彩三个方面来探析《狗日的粮食》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5.
“无定命”船山既然反对宿命之说∞而强调“性日成,命日降”,故还是强调人的德性努力,虽然人的努力不见得能扭转乾坤,不见得能回天,但总不会先相信有定命,总是先有不自暴自弃的精神,才能说尽人事,听天命。若未努力,以为命之成侧不可变,  相似文献   
76.
郝建生的散文集《纤云流月去无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在他笔下,处处透着真诚豁达和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厚重思考和深切追问,使作品带着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而这一切都源于作家身上所特有的良知和风骨。  相似文献   
77.
青春年岁里我爱过的事物太多了,多得就像戈壁的沙砾,一件件细数,一件件罗列起来,怕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曾经的我就像个孩子,对一切的新鲜事物感到好奇,而能够表现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唯一方法就是喜欢,和喜欢一根棒棒糖、一朵花、一只小狗、一抹云彩是一样的。这样的喜欢太浅淡,一阵风的时间,就烟消云散。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真真正正留住的,实在没几个。于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遗憾我这样飘忽的性情,无所谓的姿态,自由散漫的作风,让那些我所爱过的事物连同爱过的青春年  相似文献   
78.
狗,只是被驯养化的众多动物中的一种。在新时期小说中表现人与狗的艺术关系的作品有《刑老汉和狗的故事》《那山·那人·那狗》等。这两篇小说中都不同程度地塑造了狗这一艺术形象,狗的形象意义也逐渐复杂丰富了起来,同样,在这些作品中的狗几乎都渗透着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79.
<正>本期上架:《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 年5 月三毛,英文名Echo。有人说,她是撒哈拉迷人的天使,是沙漠盛开的玫瑰,是特立独行、将浪迹天涯视为宿命的奇特女子。而我总觉得"流浪"才是她真正的名字,由她填词的《橄榄树》,在齐豫旷远的声音中淋漓尽致地  相似文献   
80.
纳兰性德在《原诗》中提出的“诗之本”,论证了他所引用的“诗言志”“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诗教观,即:所要表达的是以个性为本位的性情论,或者说是其所说的诗之本,关于诗歌创作者独特的“自有之面目”,指出纳兰性德此种诗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他所要解决的诗歌发展史中创新与积习悖论基础之上的,并进一步辨析“自有之面目”说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