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生理、安全、爱、交流、学习、就业……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很多。如今的学校越来越关心学生的学习、期待学生的就业,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笔多年来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咨询是关于学生对青春期生理的冲动和心理渴求的无知、无助与无奈:无法应对与性有关的问题已成为他们学习、竞争的一大情绪情感障碍,性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2.
再谈性教育     
  相似文献   
83.
互联网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昝玉林 《教育探索》2002,(4):111-112
互联网作为第四代媒体,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等特点,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带来难得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其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又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提倡性道德教育,搞好网络建设,以有效地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4.
杨华 《青年记者》2016,(24):113-114
创刊于1915年的《妇女杂志》,在其发行的17年中,所遭遇较大冲击的事件主要有二:一是1919年由罗家伦引起的对《妇女杂志》保守封建的批评,二是章锡琛时期“新性道德号”所遭遇的外来攻击.两场风波之后主编更迭,《妇女杂志》相应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态度.文学作品并不是《妇女杂志》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杂志不同时期主导思想的变化也使得文学作品形式、描写内容、具体设置都有较大程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85.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86.
新感觉派作家塑造的“热女”群像是中国现代学中女性人物的特殊类型。热女是洋场都市里激进的女权实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洋场都市日臻西化,欧风美雨加速中国都市男权制社会“扎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新性道德理论嫁接在妇女解放运动上造就了“热女”这一类都市新人。新感觉派作家把热女推上学舞台的一大意义,正在于通过准确把握和展示一类新的现代都市女性在情爱与性爱上女权意识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拓展了新学所开创的“妇女解放”的主题。  相似文献   
87.
《家教指南》2005,(5):38-39
没必要,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决不能,把教育孩子权交给别人;切莫忘,“防艾课”中的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8.
89.
本文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作了分析,提出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其婚恋观,通过加强成才教育、性道德教育、心理辅导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90.
大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校园文明环境的建设、家庭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都需要性道德教育,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应对大学生开展“真爱负责”的性道德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性道德的认知;开展“自愿无伤”的性道德规范教育,规范大学生的性活动;开展“自律”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性道德修养和意识。在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疏导教育为主的理念,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