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7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17661篇
科学研究   693篇
各国文化   160篇
体育   488篇
综合类   753篇
文化理论   169篇
信息传播   1721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82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1062篇
  2014年   2312篇
  2013年   1232篇
  2012年   1336篇
  2011年   1693篇
  2010年   1704篇
  2009年   1634篇
  2008年   1741篇
  2007年   1296篇
  2006年   1000篇
  2005年   757篇
  2004年   719篇
  2003年   572篇
  2002年   525篇
  2001年   443篇
  2000年   357篇
  1999年   203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品德影响巨大,但他们很多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992.
在重写文学史中重新确立的新的文学规范,试图把过去作为政治依附品的文学解放出来,让文学成为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人在文学作品评价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而蓝棣之的症候式批评方法,正是通过探析作者的深层精神世界,完成对作品的再评价,是在强调主体性前提下以一种极具个性眼光进行的一种重写文学史的实践。  相似文献   
993.
周培公是康熙名臣,因二月河长篇小说《康熙大帝》及由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而声名大噪,而其生平史迹却知者甚少,以致众说歧出,亟需考正。通过广考文献可知:周培公(1634—1702),名昌,字培公,号介庵(葊、菴)、介翁,清荆门州人。其父母均死于明清之际战乱,稍长在地方绿营军中办差,后进京任内阁供奉辅佐振武将军吴丹,被录为七品官员。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参议道身份到甘肃平凉前线劝降了呼应"三藩之乱"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立下赫赫军功。后授"布政使参政""分守海防道",参与平定吴三桂在湖广的叛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三年后,因与总兵不合,罢官回家乡荆门,在家乡去世。其子女、族嗣颇多,有成就者不乏其人。培公著作,现有诗集《长征草》《即次吟》和文集《从征纪事》传世,《居乡纪事》存《序》,《慎贻堂书目》载有其《从戎笔记》《明心奏稿》,仅存目。  相似文献   
994.
本文重点以大头目的"复活"这一方式整理今人对其历史的表述,分类并进行后现代史学方法分析。受历史材料的限制,不致力于恢复大头目的真实经历,只概括介绍大头目1958年死亡时期的反封建斗争形势和裕固族最后一任大头目安贯布什加的生平。通过对头目的表述包括支持、反对以及中间意见,得出当今裕固族社会有两种民族重构方案:一是以大头目后代为主体的围绕部落头目历史建构裕固族,二是放弃所谓的部落制度,把今天的裕固族完全变成一个在宗教上依附于藏传佛教、在政治上依附于国家的少数民族。国家还有第三个策略:努力以文化来界定民族,把裕固族放到中华民族的框架中来。结合杜蒙的"共同体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概念,初步认为文化、宗教和国家是在裕固族社会中共存的,相互合作又制约,裕固族摇摆于民族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之间。  相似文献   
995.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  相似文献   
996.
有同情心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同情心的关键因素。教师同情心的践履不是一味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同情,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在真正共情和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孩子的同情心用巧妙的策略化在具体的行为中。本文以一位数学教师十几年如何对待学困生为个案,揭示了该教师在同情心践履中,无不渗透着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絮矩之道"等以求"和"的观念,体现其"用心灵关注心灵"的理念。研究发现:"忠""恕"之道才能使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呼唤与达成对学生的真正的关心,教师同情心践履通过"中庸之道"走出各种两难困境。同时,其同情能力和同情心是在文化与制度环境的塑造和与之抗衡之中得以生长,此过程中还蕴含了教师本人的学科理念及本人深层自我实现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7.
《长恨歌》是王安忆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王琦瑶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是现当代文学典型的任务形象之一。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描述了王琦瑶悲剧的一生。对此,从造就王琦瑶的各种悲剧入手梳理总结出价值取向、个人性格、时代背因素、男权社会等因素,以此展现王琦瑶悲剧的一生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998.
《无名的裘德》这一部小说是托马斯·哈代的经典作品,托马斯·哈代在这一部小说当中塑造了裘德这一个男性主人公形象,并且通过裘德的人生悲剧对传统道德以及人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裘德的人生悲剧命运之中,既有其婚姻方面的因素,也有裘德在精神方面的因素,这种种因素归根到底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具有非常深刻的时代性,也有着人性的共同弱点。  相似文献   
999.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为著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虽然沿袭了之前的小说创作视角与倾向,但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黑人男性身上,可以说该作品是一部男人的成长历史.莫里森着重从黑人种族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的困境中,重新审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现实与理想、种族的高贵与卑贱、传统与现代、歧视与认同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这些生活的现状使得美国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所罗门之歌》,透过祖孙三代的生活经历向读者揭示出美国黑人群体所面临的黑人身份的认同困境,同时莫里森通过奶人的成长经历向读者揭示黑人精神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00.
"李约瑟难题"是近3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它的具体表述是:"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换句话说就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本人把原因归结为这么几点: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阻碍了新观念的接受与新技术的催生;中国没有具备适宜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