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7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高静 《科教文汇》2009,(1):194-195
阅读唐宋词不禁有感于作品中所表现的伤感意绪和悲剧色彩。这种悲来自于词人内心深处。唐宋词这一意绪是几千年来传统美学“以悲为美”观点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和折射。本文将唐宋词分为爱情青春之悲、身世家国之悲、羁旅行役之悲、山林隐逸之悲四种类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62.
评唐人咏王昭君的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昭君的事迹,是唐人咏史诗集中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题材的继承性之外,更主要的是王昭君这一形象在封建时代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她集悲、怨、壮诸多情感于一身,既能引发诗人们对怀才不遇的同感,也符合了他们偏爱悲怨主题的口吻。  相似文献   
63.
《赋》是中国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学理论论。陆机以学构思为中心阐明了一系列学理论问题。他的创作动机论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他充分肯定深入观察、运用想象、广泛钻研古籍、培养自己的高尚情志在构思中的作用,阐述了“物-意-”的关系,并提出了章以意为主,辞章、律为辅的观点。对为的利弊,他提出了“达变识次”的见解和“唱、应、和、悲、雅、艳”六条学创作标准。《赋》阐述了作家才性与章风格的关系,并对章的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正确的看法。《赋》对学的社会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加以具体说明,论述精辟。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介绍了透彻地理解《兰亭序》,必须理解的几个方面。作者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的依据与“信可乐也”在第一段的作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理解;“岂不痛哉”之“痛”的所指;作者悲出处;及整个第三段所写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联系。  相似文献   
65.
徐灿是继南宋李清照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拙政园诗馀》在清初词坛佼佼不群,在中国女性文学序列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徐灿处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一种痛彻骨髓的亡国之悲、黍离之痛。她一直深爱着的丈夫陈之遴又投降清廷,成为她无法直面的"贰臣",而她本人又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封诰。因此,徐灿的感情异常复杂痛苦,她的词作具有了一般女性词人少有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66.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奏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而文人群体的出现给这种美学传统带来新的特点,即为悲而悲,为艺术而艺术,是为所谓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67.
路成文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1):15-18,30
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经历世易时改的巨大历史变迁之后所生发的一种特定民族心理。靖康之难, 宋室南渡,宋元易代,一系列民族灾难使南宋(包括遗民)词人的心理经受了长久的煎熬。因此,当他们面对那曾经作为这个民族之繁华与荣耀象征的牡丹花时,他们的感受与承平时代截然不同,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成为南宋牡丹词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68.
在清初著名的诗人中,吴梅村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令他一生倍感沉痛的家国剧变,令他难以释怀的一段苦恋,无法抹去的曾经屈节的经历都在他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他的诗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首创的“梅村体”是他的天才创造,最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这些复杂难言的情感。本文以《听女道士卞王京弹琴歌》为例分析他在明亡后的两种感情创伤。  相似文献   
69.
李煜率真纵情的个性特征,坎坷多难的人生经历在词人的作品中深深地打下了“悲”的情感烙印.  相似文献   
70.
狐死兔悲     
陈小秀 《下一代》2011,(3):33-33
"兔死狐悲"是说得通的,兔子都死了,狐狸吃不到兔肉,当然会"悲伤"了。可是现在却有人说"狐死兔悲",这就让人费解了。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