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3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端木蕻良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其中有女贵族、下层婢女、都市少女等,她们都是生活在男权社会统治下的抑的女性.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压制,自身对男性严重的依附心理都直接、间接地造成了她们的剧命运,她们要想找到出路、获得解放,就必须建立独立觉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42.
徐龙洙 《文教资料》2010,(29):18-20
剧文学长廊里,鲁迅以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在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的“无事”中看到,如何将看到的“”传达给清醒或不清醒的人们,鲁迅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总结出了以凉取代壮美;以沉默的挣扎代替鲜明的反抗;以置于死地引起疗救的注意;人物的不确定性;人物的阴暗心理;环境的黑暗性、阴冷性等特殊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3.
论柳永词悲秋意象之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羁旅行役是柳永<乐章集>的一大主要题材,代表了柳词思想、艺术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羁旅行役词有浓重的秋情绪,且柳永常以宋玉自况,对宋玉深深认同,有"宋玉情结",其秋有对生命本身的自觉、独特的感悟,有深远厚重的感染力.文章主要探讨柳永词秋意象的具体内蕴.  相似文献   
44.
敏感多情的女作家萧红,一生经历坎坷曲折,却始终怀抱一颗纯真率直的女儿心。《呼兰河传》里,她饱含着深情,一边描绘着对生命寂焦灼的真切感受,一边诉说着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向往。这也许就是萧红作品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这个呼兰河边用文字呐喊的女子,用她最为真挚的情怀温暖着我们,震撼着我们:这世界,必得有爱,才能有温暖和幸福的人生。  相似文献   
45.
对生命的剧性和生命剧意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魏晋时期诗文中的“迁逝之”便是剧意识的一种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时期几位代表诗人及其诗作的简单分析来探讨魏晋诗文的“迁逝之”。更希望以此来加深对于生命剧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46.
琵琶曲的分类上有文曲和武曲、大曲和小曲之分,《霸王卸甲》一曲在琵琶曲中属于武曲。但《霸王卸甲》一曲不仅表现了战争场面,更表现了乐曲主人翁项羽“”的情感色彩。全曲感人至深的音乐情感,令人难忘。文章是通过对琵琶曲《霸王卸甲》中段落结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的浅析,根据在乐曲发展过程中,音乐的发展和故事发展相对应的发展方式,探寻这首乐曲对故事情色彩的音乐情感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47.
遗山用轻巧、灵便的绝句,把强烈的亡国之,彻骨的遗民之痛,或借白描以纪实,或借景物以寓怀,或借题画以发挥,或借赠答以寄托,有字字泣血的控诉,更多的则是感慨深沉、苍凉沉郁、自成格调的“挽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七言丧乱绝句是遗山丧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8.
季夫萍 《文教资料》2006,(15):48-49
文学作为人学,同人类的情感基型一样,具有多种母题,而“物是人非”的审美母题便是其中的一个。在唐宋词中,这一母题又主要通过多个子题体现出来,它们交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物是人非”母题的审美内涵。本文主要以黍离之、志不获骋两个剧审美层面为中心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9.
幽默作为美学术语,具有其特定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笑、谐中寓、机智、含蓄等诸多方面。这些美学特征赋予了幽默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杜甫《登高》的再探索,研究其诗歌所表现的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特征与剧意识。《登高》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向我们展现我国古代诗坛上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