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3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正"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诗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的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抒发的是面对亲人离世的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作悼亡诗三首,深情令人动容,后来的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悼亡诗,作为抚存哀思、感今怀昔的诗,其内  相似文献   
122.
爱情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于是产生了缠绵悱恻、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悼亡诗。宋代梅尧臣的悼亡诗直抒胸臆,句句哀怨缠绵,眼泪承载了忧伤,梦境寄托了思念。他的诗中多次写到相思泪、梦境、孤雁独鸣、家庭生活场景的意象,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3.
桥姬是指宇治十帖中登场的八亲王家的大女公子和二女公子。大女公子气质高贵典雅,态度温柔可亲,她深明事理,品格高尚,心甘情愿将薰君让给妹妹,因事与愿违,最后牺牲自身性命奠定了二女公子的婚姻基础。二女公子城府颇深,且处事从容不迫。她在薰大将的帮助下守住了与匂亲王的婚姻,又因生下匂亲王的长子而稳固了其地位。  相似文献   
124.
葵姬是光源氏的发妻,桐壶帝时期左大臣②的长女。她出身高贵、美丽娇艳,又端庄持重、教养极高。但另一方面,性格矜持而内敛,情感难以外露,加之生性严肃,端庄持重,与光源氏性格不相投合,年深日久,竟至夫妇关系疏隔。仅仅离开人世之前的小小一段时光才活出一点真心,旋即如樱花散落,香消玉殒。  相似文献   
125.
两宋男性词人的悼亡词充满了生者对死者的深切悼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深悲巨痛的笼罩下,因悼亡对象的不同而导致了男性词人情感指向的不同:悼念亡妻,庄重严肃,多写勤劳贤惠恩爱,不涉美色歌舞诗赋;悼念亡妾,亦庄亦"色",时涉美色歌舞诗赋,间写恩爱勤劳贤惠;悼念亡妓,声色并重,既写美色歌舞诗赋,又涉阳台"云雨"情事.  相似文献   
126.
况周颐是晚清的风流才子,一生有过很多的爱情经历,桐娟、卜娱、傅彩云等几位女子建构了他多彩的爱情人生,形成了他独特的爱情体验.同时,他也找到了表现内心情愫的独特方式,主要有三种:伤春悲秋,悼亡,咏美人词.  相似文献   
127.
有那么一种词,能让你读来神思动摇,柔情百转,或感叹辗转,夜不能寐,或忧伤垂泪,黯然销魂。往者依依,笑貌犹存,思者切切,愁肠寸断。这就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杯醇酒——悼亡词。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了。当然,这两首作品各有突出,各具特色,既有同,也有异,我们在教学中不妨把这两篇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128.
徐李 《考试周刊》2009,(29):27-28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时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弥尔顿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本文通过对两诗进行比较,从而探寻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9.
中国北宋诗人贺铸的《鹧鸪天》和英国十七世纪诗人弥尔顿的《梦亡妻》同为悼亡诗,同样真挚感人,但二者在表达方式、感情基调方面却有较大不同:《鹧鸪天》通过大量平实朴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悲中有痛;《梦亡妻》则通过引用希腊神话传说和《圣经》典故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颂扬和怀念,悲中有慰。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比较,并试图从文化角度对这种差异做出诠释。  相似文献   
130.
同为抒发悼亡之情的《葛生》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抒情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然同中亦有异。从第一首悼亡诗与第一首悼亡词之间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悼亡诗词一些共有的抒情模式,及其传承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