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3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正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丹阳街道办事处现在已经成为这座鲁西南城市的中心。菏泽市的城市化进程在1984年即拉开了帷幕,那一年,原来的菏泽市(原菏泽地区下辖的县级市)城关镇被分开,丹阳办事处在那一年正式成立。丹阳办事处成立之后,城关镇周边原先的农村渐渐不知了去向,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马西江和他的兄弟们的青春,跟之前的村子一样,淹没在了这无边无际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里了。年轻时众人艳羡丹阳办事处姬庄村村民马西江,自  相似文献   
222.
徐世新 《百科知识》2013,(10):30-32
满眼碧绿青翠的温室里,豆角秧努力地向上攀缘着、伸展着,一队队黑亮细小的姬小蜂盘旋于其间,搜寻着藏匿于豆秧叶片下的斑潜蝇幼虫。这是由姬小蜂组成的"虫虫特攻队"杀灭害虫斑潜蝇时的情景。绿色清洁的"以虫治虫"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自然界就是这样奇妙,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看不  相似文献   
223.
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西方诗偏于阳刚,中国古代诗则偏于阴柔。若以爱情为经,死亡为纬,那么通过诗人微颤的手细密织成的就是一首首痛彻怀想的悼亡诗。美学激情既是包含着快乐,也包含着悲戚与恐惧。对物是人非的感伤,都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死亡的审视观点。  相似文献   
224.
纳兰词在当时传播较广,影响较大,在清词史上也具有一定地位。其词因深情真挚而呈现出哀婉动人的美感,有后主遗风、小山词之丽。丰富的感情生活经历是其词写情甚悲的主要原因,其悼亡词写得尤为动人,本文将重点探讨纳兰悼亡词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225.
建安时期是伤逝文学的基本形成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伤逝作品无论从体裁、题材、思想上都已经趋近成熟,为后代伤逝文学奠定了基础。但其在相对全面的时候还存在不平衡性,即缺少悼亡题材的伤逝作品,本文将从时代和社会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揭示建安时期的悼亡主题在文学里其实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226.
中国古代悼亡文学在其艰难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它自身一些独特的特征。首先,它有自己特定的主题——伤悼亡妻;其次,它的主要情感特征是伤逝;再次,它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具体表现为饱含真情忆亡妻,情词悲苦诉衷肠,物是人非抒悲情,亦幻亦真写梦境。  相似文献   
227.
中国古代悼亡文学拥有强大的生命,尤以诗、词为最.悼亡词的开山之作当属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尽管这首词有近千年的影响史,但它却长期被词评家所忽略,只有近百年的效果史与阐释史.该词长时间被埋没的原因,缘于该词思想的超越性、审美的超前性以及写法的独特性.直到二十世纪,随着学术界对该词在题旨、词境、风格、音调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深化了对这首词的理解,最终把它推举为"千古第一悼亡词",从而完成了"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228.
以叙事学的解析为主体,对故事叙述中所运用的白描和对话手法进行艺术分析,解析和提炼骊姬形象塑造中的艺术特色。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骊姬是男性塑造出来的,不管作者塑造手法多么高超,仍然是写男性强权下的女性,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物形象的喜恶之情。  相似文献   
229.
在中国文学史上,伤悼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则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他的悼亡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高,既是悼念亡妻的血泪哀歌,又是词人对自身不得意命运的悲叹,具有深厚的社会人生内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30.
宋人扬(亻是)提出韦庄《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等词为追念被蜀主王建所夺之宠姬所作之后,代相沿袭,附会甚多。然而有宋一代诸多志传未取此说;正值开基创业之时的王建对倚重之心腹大臣不致于会夺其宠姬;韦词实为早年甘苦与共之亡姬所作;韦词中“忆旧欢”之作和代人作者,均非为“追念宠姬”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