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3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岸》选自印度近代大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作在悼亡夫人逝世、儿女夭亡的悲痛日子里,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牛活的回忆,写下了这部名的散诗集。在《对岸》中,孩子对对岸的渴想,实际表现的是作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追求。那里的人勤劳质仆,那里又是如此纯净,就连池塘边的软泥也十分洁净,那里充满自由,芦苇、水鸟们各得其所,愉快生活,那里还没有被都市异化。  相似文献   
42.
从诗歌视域看,王船山不仅在诗歌理论上卓有建树,同时也在诗词创作上成绩斐然。他遗存诗词达一千三百余首,其中悼亡诗虽然只占十几首,但是却不乏其价值。其在哀悼深挚、既言情又言志、诗品与人品合一等方面所显示出的亮点和品位,对人们是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43.
在汉诗英译理论体系中,许渊冲的"三化"理论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对许渊冲和徐忠杰的《江城子·悼亡妻》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三化"理论指导下,许渊冲的译文不但很好地传达了原作的意境,还给译入语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44.
李丽 《文教资料》2012,(19):1-3
作为我国抒情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后世文学发展中在历代知识分子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主要探讨《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抒情着眼点、情感内容、抒情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在这些异同层面上对后世悼亡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5.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与弥尔顿的《悼亡妻》分别为中西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首诗作虽题材相同,但在诗的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意象等诸多方面却大相径庭。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首作品,并找到其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6.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表现出了一种苦情苦意.这固然与他的身世及侍卫生涯有关,但更多的来自于他情感历程的跌宕.这不是一个愁字可以涵盖得了的.愁情不断的叠加,是更深沉的愁情,是更浓重的愁情.然后再细细品读,苦之一字就从字里行间漫卷的忧愁底部缓缓升起,一直浸透肺腑.人生无常、情爱无常之感慨油然而生.而这样一种哀感顽艳之苦情,恰恰就是纳兰万斛深情之所寄.难怪这位天生富贵的公子自诩为"不是人间富贵花".本文就试图从三个方面来看纳兰爱情词的"苦"字:相思是苦,悼亡最苦,恋情亦苦.  相似文献   
47.
悼亡,古汉语中通常指丈夫悼念妻子。悼亡词,就是悼念亡妻的词作。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其妻王弗逝世十年后所作,这首词常被尊为悼亡的典范。纳兰的悼亡之作都写在其妻卢氏病逝到他自己逝世前的八年时间内。所以我们对悼亡词概念界定的依据,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其它。纳兰在致张见阳信第22札中写道:“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嗟夫,悲矣!”(《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当指卢氏死后发丧埋葬事宜。纳兰对挚友道出了心里话,他的悼亡篇章正是他这种感情的形象化表现。他的悼亡词情真意笃,感人肺腑。值得我们仔细阅读、认真研究。本文拟将纳兰的悼亡词加以注释,旨在帮助青年同志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作品的内容,当  相似文献   
48.
以悼念亡妻、表达伉俪情深为题材的悼亡词,在中国古代词史上,虽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皆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其中,以记梦形式写就的悼亡词,更具凄美色彩,常令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迷离恍惚的梦境往往不受时空限制,能曲折地反映最真实最隐微的情感,从而有哀婉凄绝之美,倍受词人青睐。北宋的苏轼,清初的纳兰性德就是以梦境抒写哀思的卓越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相似文献   
49.
50.
潘啸龙 《学语文》2007,(3):45-45
经历过岁月考验的夫妻爱情,往往深挚得刻骨铭心。所以夫妻间的生死存亡,更有着一种泣血裂腑的不尽伤痛。这种伤痛,灌注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便形成了一个异常动人的特殊门类——“悼亡”之作。而所谓“悼亡”,当然是指夫妻中之存活者对已经亡故的配偶的悼念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