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篇
教育   27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家灯     
台湾作家林靖雅的《家灯》与其说是一篇短小凝重的散文,倒不如说是一首充满关爱、情爱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32.
以中国古代情爱文学创作中"阻隔"情节的类型化为例,可概括出其人物形象的神女系列、荡妇系列、帝妃系列、番女系列,其均带有各自"类"的属性特点.与文化模式相关的此类机制,同特定题材表现上的惯用母题往往是贯通的,而如此运用类型化方法所创作的艺术典型,也不是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艺术生命力的.类型化人物创作的特征为:时代性、伦理性、通俗文学性.类型化与文化模式具有同一性,类型化创作方法,不仅具有文学史规律特征研究上的认识价值,同时,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3.
论文在梳理女性文学情爱主题流变的基础上,归纳出情爱主题的四个特征:即情爱主题由理性的对应向内在化、纯粹性转变;情爱主题由模式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主观色彩强烈的“准自叙传”形式;对建构神话和乌托邦的执着,其中包括从精神恋神话到“性唯美”神话的建构以及从寻找理想男子汉到单性爱情乌托邦的营造。  相似文献   
134.
池莉20年的小说创作无论在理性内涵的拓展、艺术观念的更新还是表现技巧的丰富上,都有骄人的成绩。章从情爱模式、生存模式、运思模式三个角度分析其创作倾向。池莉的小说在情爱模式上首先肯定了女性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其次在双性关系呈现出认同、对立、和谐三种向度;在生存模式上,展示了小人物不屈不挠的活法,同时也展现了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人们感性欲望的泛化;在运思模式上,注重小说内在节奏起伏有致、叙述方式的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35.
刘洁 《家教指南》2003,(5):94-97
从探讨中古时代女性精神面貌出发解读敦煌歌辞 ,从中概括出了中古时期中国女性情爱观念与表情方式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6.
李SHi人的情爱故事具有理想的色彩和“神话”品格。他所重建的女性神话伸张 了女性的特点和权利,偏离和危及了传统的性别陈述。创作主体在对女性的道德评判上始终保持着缄默,这实际上正是一种宽容、理解和同情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137.
张抗抗的<情爱画廊>明显受到英国作家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影响.在两部作品中,情爱作为生命的肯定形式,也成为对扼杀生命的虚无价值进行批判与反抗的一种武器.因此两书均肯定情爱自身的价值,也包含着对现代社会的某种思考和反思.作家只能属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必然具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因此两部作品在实质上相距甚远.<情爱画廊>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深刻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8.
杨爱芹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1):52-53,61
在新时期文学中,爱情神话遭遇了全面的挑战.新时期情爱文学在挣脱加在爱情上的种种束缚、呈现一种自由解放状态的同时,也舍弃了经典爱情的审美特征,而变得功利化、粗鄙化、世俗化.  相似文献   
139.
文章就河北塞外作家胡学文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论述,认为胡学文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不仅表现为特有的自然景物描写,更表现为人物的精神个性与特有风俗民情所承载的特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0.
张爱玲“善于打破佳话,所以写得好文章,”她以看似旁观、冷漠的笔调揭示出她笔下人物的畸形人格,消解和颠覆了爱情、亲情的纯洁性和神圣性,把诸多情感还原到世俗、功利、虚伪、冷酷状态,用她的作品和人生见证了“人间无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