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登上高处,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因而容易激起人的豪迈之情,古代诗词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但是纵观古人的登高诗词,大都兴起的是满怀愁绪,也许正如苏轼所说的"高处不胜寒"吧。细细揣摩这些登高诗词中的愁情,或感慨岁月沧桑,或倾吐漂泊之苦,或表达思念情浓。一、登高咏古,感岁月沧桑站在高处,四面远望,固然会有"荡胸生层云"之感,但也容易令人慨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尤其是登临古迹,这种情感更为强烈。王勃在《滕王阁》一诗中写道:"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相似文献   
22.
开设“宋词鉴赏”课,心灵浸润在一片“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境中.宋代词人用生花妙笔,浸蘸着心中的万千愁绪,或赋情于景或寓情于事,将一个忧伤却又难以捉摸的“愁”字写得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宋词中以奇思巧喻描绘愁绪的精言妙语比比皆是,现择例类析.一、愁绪如“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之多,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之长,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穷无尽.作者借用“一江春水”把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的恨表达得富有深度和力度.又如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相似文献   
23.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辋川集》,备受后世各代著名学者的推崇、关注和研究,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且大都认为《辋川集》诗作中充满了"禅趣".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辋川集》诗作不仅富含着无尽的"禅趣",而且暗含着王维内心世界无限的"愁绪".  相似文献   
24.
黄燕 《科教文汇》2012,(4):64-65
凤凰是一个边城小镇,却让人向往.不仅因为它的景美,更因为它深含着浪漫情怀和乡情愁绪.  相似文献   
25.
那闲愁的苦     
蔚玉梦语 《网球》2012,(10):182-182
近几日看了几本朋友放在案头的闲书.基本上都是80后甚至90后的孩子们写的.多数都是网络文学.看完不禁唏嘘。唏嘘之余心生羡慕.不论文章写的怎样.能洋洋洒洒写出这么多的文字本身就很令我佩服。想象一下他们.多半有较好的家境.不用为生计而四处奔波.不用为柴米油盐的鸡毛小事劳作不堪.神清气爽之时可以一杯咖啡、一个笔记小本,潇潇洒洒的抒发胸臆.岂不快哉。但是.我又发现这些作品几乎都有同一个现象.大多透着些许苦闷.叙说着林妹妹或者宝哥哥的愁绪.总缺乏些活泼和生气.与作者的年龄不太相符。朋友解释道.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可我却觉得这苦是真的.而且基本上是闲出来的。  相似文献   
26.
古人极为重视炼字。正如王国维所说:“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请看“剪”字的妙用:剪江水、剪愁绪、剪柳叶、剪蜡烛、剪春雪。  相似文献   
27.
梅子黄时雨     
梅子黄时雨。对幽窗、依依抱独,几多愁绪。润逼琴丝无雅韵,难续文园旧诣。头白尽、相如谁顾。燕子楼空尘又锁,望天涯、不寄红丝缕。嗟往事,且休语。——[宋]詹无咎《贺新郎·端午》此刻听雨,只觉得雨幽怨绵长。不似春天的含蓄、炎夏的奔放,相反是夹在这青黄不接里,一阵轻洒,一阵歇息。  相似文献   
28.
牌立霞 《山东教育》2020,(1):116-116
夜晚小雨淅淅沥沥,润泽心灵,滴滴答答,愁绪无边,看着飘飞的雨丝,心莫名地沉静下来。在这个雨夜总想做点什么,记录点什么,或者祭奠些什么……雨滴打过窗台,落在绿枝上花瓣上,滴落,溅起一地水花,汇成了涓涓细流。到处一片茫茫雨雾,离人很近,又离人很远。突然,就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  相似文献   
29.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月下对月当歌,把酒作诗;又有多少豪情满怀的勇士在马蹄错落、尘土飞扬的沙场上大抒豪言壮语;还有多少愁绪万千、无人可言,只能寄情于诗的女子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美句。那一句句倾诉衷肠的诗,铭记我心。  相似文献   
30.
秋天,以其苍茫寂寥撩起了人们心中的愁绪,描写秋天景象的古诗词非常多。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可以通过古诗词中那优美的意境去感受秋天的魅力,去品味“秋之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