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对语言的好评.常用“生动、形象、传神、含蓄、蕴藉、隽永、意在言外、境界全出”等词语来形容。这些好评实际上是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功夫已臻上乘,使语言产生虚境的结果。那么什么是语言的虚境呢?虚境是语言的张力所致.是指语言能引起读者的想象、联想、体验、情感等。从而使读者在作者的语言之外又创造出一个内心世界。相对于“实”的语言来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立足原著及其诞生的时代思潮的背景当中,追本求源,饶有新意。认为:原著作者“因理设象”《西游记》中一个个形象不是某种类型的人,而是人所共有的某种“人性”的表现;另外,《西游记》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借鉴了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表现技巧。讲韵味、讲神似、讲意在言外,它给予人的是一种蕴藉含蓄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古诗讲究含蓄。含蓄就是用极少量的具体的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去遥指天外,给读以想象的无限广阔的空间。诗愈隐而不露、意在言外,其味愈浓郁强烈。  相似文献   
14.
宋初词人晏殊的《珠玉词》中,有好几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一首,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虽不过是悼惜春天的衰残,感伤流水的易逝,但就其艺术手法而言,却写得情与景会,意在言外,因而传诵千古,赢得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言意之论中,有一条言不尽意论的承传线索。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此论题展开了反复辨说,最终认识到语言具有“有定”与“无定”的二维性特征。之后,言不尽意论取向逐渐发生变化,体现为从专注思辨的角度转替到结合文学批评加以论说的视点之上。大致从唐代开始,意在言外论开始成型并得到凸显,延展到宋代蔚为大盛,之后,一直导引着文学批评的取向,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审美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一向以精于炼字著称,辞约义丰,追求含义无穷或意在言外的效果。我们分析作品常常强调的是上下文的语境,但在古典诗词里,由于其辞约义丰的特点,语境就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上下文”的简单、线性的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有形象体系互相渗透而成的饱和着情感的立体多维空间。要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情景意义(意境和诗情),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地伸展思维触角,把诗词中的某一语词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时空范围内去作综合考察、品位、体悟,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欣赏诗歌就如同徜徉于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那种或激愤不平、或感时伤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得意的情感我们都感同身受。大多数的诗歌在表达主旨方面都是意在言外,情在画中,而这画面、情感是通过一个个意象联结而成的,因此,我们赏析诗歌就不能不分析意象。  相似文献   
18.
王焱 《考试周刊》2013,(58):18-1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内涵丰富深厚。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从表现形式上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三种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曲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不是直接拿喻体来比喻本体,而是拿与喻体有关的第三者来比喻本体。曲喻的使用,有助于文章的生动,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两物相比,仅有一端相似即可作比,余则全靠读者奇情幻想或引申开去。  相似文献   
20.
人生在世,生存是第一位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保障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往往是先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才会追求后面的需要。而当各种需要都相对得以满足的时候,万物之灵的人却很可能逆向思维.回归本原。是重新设计人生,还是为寻求刺激,领异标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