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7512篇
科学研究   223篇
各国文化   49篇
体育   81篇
综合类   392篇
文化理论   39篇
信息传播   23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84篇
  2014年   546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711篇
  2010年   685篇
  2009年   620篇
  2008年   744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429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废都》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恶之花》。《废都》套用了中国古代言情小说故事结构,主人公庄之蝶经历了四个女性丰富多彩、凄美动人的爱情,爱情破灭,而他却无法参破人生,有如庄生梦蝶,不知蝶是梦,还是梦是蝶,迷失在虚幻之中,莫名而亡。在庄之蝶的幻灭感里有情感的历史,有意志的奋斗,有精神的自绝,而有凄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2.
唐诗的发展降至中唐大历年间,齐梁诗风学滥,创新求变成为贞无以后诗坛的最强音。韩愈顺应时代的潮流,率先更新诗歌,其诗瑰奇险怪意象的成因很多,既有时代的客观要求、艺术的迁延渗透,更有诗人主观精神失辐射和诗人执着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3.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而塑造的千古英雄,文章运用审美意象的理论分析诸葛膏的感知性,想象性,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4.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是能充分运用语言特点来揭示主题的大师。他在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权》这部作品中娴熟地运用各种语言手段 ,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 ,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强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虚伪性和宗教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05.
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高度融合的产物,毛泽东诗词意象类型众多,内容丰富,组合方式多种多样,跳跃性强,很难一览无余。简言之,有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跳跃,有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跳跃,有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跳跃,有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的跳跃。另外,意象组合又呈对比并列形式,前后连接形式,交叉错落形式,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106.
<无名的裘德>中意象和对比及其在叙事过程中的相互回应,一方面理性而含蓄地赋予小说中的事件、人物及其价值观以象征性的评判,使小说的逻辑叙事更加密集,小说层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所有这些意象、对比的象征性运用,同时表达了哈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即上帝或操纵宇宙的力量对人及其命运的漠视以及现代社会的躁动性.  相似文献   
107.
作为标示艺术本质的审美意象, 是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其别于一般艺术形象而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有四个方面: 一、兴象尽意, 离象得似, 妙契天成; 二、借助语言,超以言表, 机趣无穷; 三、运用象征, 以虚还实, 扩张意义; 四、辩理深刻, 视野开阔, 奇辟怪诞。  相似文献   
108.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是应用意象的大师,在其《海上无路标》一书中“海”的意象的应用深入刻画了主人公卡尔的思想轨迹和内心独白,微妙而灵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9.
文学意象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最小的形象单位,本文对文学意象的语言层次、结构层次、形象层次、意蕴层次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0.
针对当前古诗"独立无序"的组篇现象与"重意思轻意象"的不当教学方法,尝试梳理建构研究主题类化的古诗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集聚型群组,通过"意象切入""意象捕捉""意象营建"的研究路径,让古诗的学习走向"言""意""象"三者的圆融共生,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趣,在成长中植下中国诗词文化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