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08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28篇
信息传播   9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在日常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笔者经常见到重复表述.本文通过呈现笔者从网络上搜集到的正确的和错误的重复表述实例及其剖析,以示重复表述存在的广泛性及林林总总的类型,提醒编校者在工作过程中要兼顾左邻右舍.  相似文献   
132.
在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戊戌变法中 ,谭嗣同是最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 ,他的杰出思想和果敢行动是中华民族脊梁挺直的体现 ,他以其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而血曜汗青。  相似文献   
133.
学完高一“戊戌变法”后,学生对维新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对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举印象深刻。但也有不少学生对谭嗣同选择赴死有激烈的争议,认为死得不值。我想如果让他们进行辩论,可能会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增长,但很容易在“两选一”的思想方式中争个“你死我活”,在正确理解史学方法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如果将辩论转为思考“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  相似文献   
134.
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然而,因主张停捐的力量与主张行捐的力量相比劣势明显,致使停捐论在戊戌变法后遭受重挫.但是,经此时段,停捐论已深入人心,朝野有识之士对清王朝腐败根源的认识亦愈加深刻,并最终将捐纳与清王朝一同抛弃.  相似文献   
135.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是早期共产党人选择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代表。1920-1922年建党前后,李大钊独自编译、撰写马克思主义相关文本45篇,这些文本呈现出李大钊选择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对社会主义学说的评介与鉴别中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在对欧美社会主义文献的引介与编译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认知,在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分析与研讨中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运用,但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其在建党前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6.
关于晚清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初的总理衙门之设,90年代末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晚清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三次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崎岖而艰难,但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近代化;革命与改良是研究晚清历史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问题,认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否定改良在历史上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样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晚清三次政治体制改革昭示我们:改革的领导人物、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能力、素质及在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策略等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民族的涉外文化心理,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面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中尤为重要;政府的信誉度、号召力和统治权威既是改革的前提又关系着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相似文献   
137.
天津南开中学名噪天下,即使在抗战前后创办于沙坪坝的重庆南开中学,在"允公允能"的校训下,也有无数值得莘莘学子追忆的往事。经济学家吴敬琏回忆说:"我虽然只在南开念过两年书,但南开给予我的基本训练方面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除语文、数学等功课外,  相似文献   
138.
学文四忌     
无论研究何家,皆有易犯之通病,举所宜忌约有四端:第一,文章最忌奇僻。凡学为文章,宜自平正通达处入手,务求高古,反失本色。如明之前后七子,李梦阳、王弁(Yan)洲辈,为文远拟典谟,近袭秦汉,斑驳陆离,虽炫惑于俗目,而钩章棘句,实乖违于正宗。宜极力戒除,以免流于奇僻。  相似文献   
139.
鲁迅诗四首     
《辅导员》2011,(Z2):29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  相似文献   
140.
李端棻作为帝党领军人物,积极参加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变法失败后,惨遭后党迫害。斗争策略的失误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