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155篇
科学研究   54篇
各国文化   33篇
体育   47篇
综合类   72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中国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主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32.
劳乃宣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思想和文化冲击中国,劳乃宣在新旧杂陈的多元文化影响下长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传统礼学和新兴西学并存的思想基调。他提出了蒙学教育及推广简字的若干教育主张,并亲身付诸实践。虽然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3.
34.
“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相对“圣人”来说,“君子”之品行还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修养达到的。本文把“君子”人格具体分述为孝、悌、忠、信、恕、勇等。  相似文献   
35.
以会话含义理论为线索,分析合作原则的四准则(及其违反)在《荀子》中的体现,可以证明会话含义理论早在两千年前就已被我国古代思想家苟子所认识;同时,苟子的言语“礼”性特征实质上解释了会话含义理论产生的主导因素,从而超越升华了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为后人补充与完善Grice会话含义理论起到了启示与预见作用。  相似文献   
36.
《白杨礼赞》是初中语文传统篇目,同学们熟知,故略去不载。只将《白杨礼吊》转载如下:白杨礼吊杨迎新我喜爱楼旁的八株白杨树。挺拔秀美的干,油亮碧绿的叶,生机盎然,亭亭玉立,呈一字形摆开,宛若一道绿色的屏风,为我们遮去不少烦人的噪音和尘埃。闷热难当的夏日,这里便是一片沁人的阴凉。在这里,老人们谈天、下棋,吃茶;孩子们则嬉戏、欢唱,纺织金色的梦……然而,这些树将要被统统砍掉。说是要在这里盖个小饭馆,于施工有碍。果真有碍么?居民们曾向一些搞建筑设计的内行请教,回答是不碍事。于是人们就纷纷向施工队“哀求”:手下留情吧,一大片楼…  相似文献   
37.
随着村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人情交往逐渐由礼俗化趋向于功利化。以鹤峰县唐家村为例,从日常生活中的人情走动视角切入,探讨村落社会中人情观的变迁及其原因,洞悉人情往来的动机,提出从"礼"到"报"人情观变迁向度理念。  相似文献   
38.
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是在强调治民以德礼而不以刑辟,其历史背景应是针对春秋晚期出现的德礼与刑辟之间的争论与抉择而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叔向那里。叔向和孔子的抉择有着深层的历史背景。《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还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39.
乾隆晚期,清朝从康乾盛世的繁华中衰败下来,整个社会朝政失措,纲常大坏。纪昀担心"积百年冤愤之气,而发之一朝",希望通过神道设教,依托自己的鬼神思想,宣传儒家传统之礼,以修整日渐腐化的社会,恢复和谐、稳定、平衡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0.
孔子对人性的认识虽然简单到只有一两句话,但人们仍然是喜欢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寻找性善或性恶的痕迹。其实,孔子对人性的认识并未上升到善或恶这种本质属性的高度。孔子的重点也不在于探讨人性如何,而在于借此说明礼与仁的重要。孔子以习礼培养人的言行举止,以亲仁塑造人的思想灵魂,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提供了立论的前提和发展的空间,开启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