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2518篇
科学研究   163篇
各国文化   66篇
体育   285篇
综合类   170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4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得歌词翻译日渐流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怎样忠实于原文又不失美感地翻译中文歌词成为值得翻译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基于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本文从音美、词美以及句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歌曲《成都》的两个英译文本,旨在为中文歌曲英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2.
唐代诗人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七律诗篇。作者描绘了自然冬夜景色的壮美,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流露了诗人自己的寂寥心情。后人对《阁夜》末联中“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说法不一,令人费解。笔者通过查阅网上唐诗资料、电子词典等工具书,通过分析杜甫本人的用词特点,运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分析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各个词语的真实含义。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笔者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  相似文献   
123.
文章以成都开展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改革措施为事实依据,以"后进跨越式"区域现代化作为理论框架,提炼归纳出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模式:"信息化、标准化、均衡化"三化联动,"权利保障机制、资源调配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三制并重;同时,解析了该模式的核心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24.
杜甫秦州诗中的两处"南州",不同于《汉语大词典》、《旧唐书》等典籍所记。对杜甫《发秦州》所描述的南州以及他实际行踪的考证证明,"南州"是杜甫离开秦州后的明确去处,"南州"实为"南秦州"之简称,是指以仇池、同谷为其主要辖区的南秦州地区,这一区域包括汉源、同谷、清池与栗亭等地。  相似文献   
125.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F0002-F0002,F0003
周明,女,1965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1987年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晋升为教授,  相似文献   
126.
岁末年初,J-20战斗机的英姿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它不仅点燃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也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第四代战机真的出现了吗?有人怀疑,也有人肯定。2011年1月11日12时50分,J-20从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一个简易跑道上起飞,并在空中飞行了约18分钟后成功降落……  相似文献   
127.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调研方法,分析成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的数量与质量结构、动机机制、工作范畴、工作效果、存在问题与意见;在此基础上,认为成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基本体制已经形成并取得良好效果,与此同时,文章分析了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28.
牵晓萍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7-79,87
朝鲜诗人丁若镛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是受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启发、影响而作。两组“三吏”在诗歌题材、体裁、韵脚、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中朝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各自文学素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瑕瑜互见。总的来说,尽管在整体艺术成就上丁诗稍逊于杜诗,但他的“三吏”还算是一组比较成功的仿杜诗作,这是诗人自觉学习汉文学并有所创新的结果,堪称是中朝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29.
宋代是笔记发展的重要时期,笔记资料浩如烟海。宋代笔记中对杜甫及其诗歌以赞扬肯定为主。观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肯定杜诗的“诗史”价值;推崇杜诗的儒家特色;赞美杜诗用字之工、诗意之精、体制之妙;欣赏杜诗多样化的风格特征。此外,从笔记中涉及李杜优劣论的部分也可看出宋人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30.
徽商江春、江昉兄弟扶助下的康山草堂词人,基本上继承了厉鹗"清幽冷寂"的艺术风格。在乾隆中叶的文坛上,将"浙派"之词发扬光大,是"浙西词派"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