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5057篇
科学研究   266篇
各国文化   58篇
体育   190篇
综合类   258篇
文化理论   38篇
信息传播   656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726篇
  2013年   452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586篇
  2010年   648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459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劳伦斯在中篇小说<狐>中,通过一男二女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否定了现代人男将不男、女犹不女、阴阳两极严重失调的悲剧性的生存模式,探讨了重构男女关系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52.
《颜氏家训·勉学》是颜之推根据自身经历和见识劝勉子孙后代要好好读书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阅读观,对此,笔者一一进行了整理,还提出了一些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有所裨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3.
以玛哈·穆罕默德·费萨尔为代表的海湾作家,其创作的作品为研究文学创作的心理蕴含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案例。研究玛哈的作品,有助于拓宽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的视角,更好地理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众文化心理,发掘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心理共性,从而促进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文明交往和沟通。  相似文献   
54.
陶行知与胡适的分歧贯穿了五四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大事。二人之间的最初教育分歧不在教育观点本身,而是“教育界分歧”,始于1926年“庚款风波”;其次是30年代的政治9牾,基于两种基本爱国观的难于兼容,但非以政见分歧为主要内容;其三,双方主要的、根本的分歧是30年代形成的关于基本价值观——五四价值观的分歧。陶推崇一二九“大众”运动,反思并批判五四“小众”运动;由此出发,陶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教育观,及总的大众价值体系,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及胡在其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5.
《新闻界》2016,(20):49-56
研究主要通过"大阅兵"在微博平台的传播,具体分析被传统媒介预构的"媒介事件"话语共识,在自媒体平台到底存在话语解构危机还是共识重建效能?研究发现: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倾向于构成一个不同言论相互影响的"诠释社区",但这并不影响专业媒介在"媒介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这种网络围观和集体协商过程也伴随着冲突与"脱轨"的话语显现,但其中的一些"抹黑"或"破坏"性信息,只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的边缘性存在;同时,微博评论的立场与原微博立场有较大联系,负面立场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这警示各大传播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理性表达自身观点。  相似文献   
56.
劳伦斯的小说《虹》以家族历史的形式,叙述了自耕农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变迁,体现了三代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也体现了劳伦斯对理想世界的探索。  相似文献   
57.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从最初的遭受冷落,到后来的备受推崇,评论界从未停止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如今,《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勃朗特也因此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公认为唯一一个可以同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但是,对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评论可谓是众说纷纭,尽管少数评论家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的正常反应,但大多数评论家都对他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他是“魔鬼”“暴君”,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复仇和人性扭曲。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希斯克利夫,不能仅仅以他的复仇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来妄下结论,而要充分考虑到他的成长环境、所遭受的歧视与非人的待遇以及种种磨难对他的心灵所造成的致命伤害。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小说中人性的复苏与美妙,无论多么令人悲哀的世界里,美好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仇恨能使人暂时丧失理性,造成人性扭曲和堕落。  相似文献   
58.
世界名著《小妇人》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的代表成名作。本书是以奥尔科特的童年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出版后打动了无数国内外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小妇人》里充满了强调个人尊严和自律观念的超验主义,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富有强烈感染力,崇尚自然,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9.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理念已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现代文明的膨胀,对自然榨取的恶化,人们开始思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心灵上的生态问题.劳伦斯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类关怀"意识的作家,他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寻求人类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理想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60.
评论界对唐·德里罗第一部小说《美国万花筒》的主人公大卫·贝尔的主体身份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文章从贝尔身份问题的二重性切入,结合学界有关人机/技关系问题的讨论,通过分析主人公大卫·贝尔与小说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电视和摄影机等现代媒介机器的关系特征,认为贝尔的主体身份问题之所以引起两种对立的解读,是因为后现代文化环境下人机互动变得深刻复杂,并进而提出《美国万花筒》捕捉并呈现了人机关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人机互渗,理解和把握后现代文化环境下人机互渗现象是理解德里罗小说另类主体重建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