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胡适先生在提倡白话文的一次演讲会上,用“打油诗”发言说:“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相似文献   
32.
《出版参考》2005,(8):45-45
唐代的张打油善为诗,所用皆俚语俗话,诙谐易懂,暗含讥嘲。他之所以能闯出牌子,以至后人竟将这类诗歌冠以他的大名称为“打油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33.
34.
罗华暑 《班主任》2004,(12):28-28
笔者长期担任班主任,根据德育大纲要求经常要组织中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由于其中条款多而杂,学生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好操作。笔者通过不断总结,并结合学校其他方面的要求,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涵盖的内容以“四言打油诗”的形式归纳成班级公约,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其告之如下,仅供  相似文献   
35.
楔子那人啊,是我扬扬得意藏心头的一首打油诗,是我铆足劲儿才从肺腑里掐挤出了些些油墨,在深夜里悄悄写下的,也是我眼看他折叠好自己,翻卷着往别人耳朵里奔去的。沿途的风把那些字句吹得再支离破碎,他也不停。本想着也不是什么值钱的诗篇,于是,我就眼看着他在纟也的耳郭里徘徊了七年,总算找到出□,等到她不嫌格律不齐,愿意将他公之于众,就印刷成了我手里握着的这张结婚请柬。  相似文献   
36.
唐代南阳有个穷秀才叫张打油,喜欢写诗作文,特别喜欢把民间的一些俗谚俚语、诙谐之句写入诗中。有一年冬天,张打油起早到井上打水,见雪花纷纷下个不停,天地一片洁白。他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正因为雪大,  相似文献   
37.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打油诗尤为人称道。可恨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未诛曹。如今留下奸雄种,逼迫诗人坐后艄。当年郑板桥去扬州赶考,由于盘缠不足,只好搭乘他人租的船前往。租船的人姓曹,经商。他自以为做了一件大善事,对郑板桥是颐指气使。靠岸要下船了,又非要郑板桥吟一首诗顶船钱不可。郑板桥沉思片刻,吟了上面的诗,便下了船。这个姓曹的,待回味过来,气得七窍生烟,但也无办法可施。艄公在一旁是掩口而笑。叫你簸簸箕,你偏喘粗气。抬到衙门里,一人三板子。郑板桥去山东潍县做官时,当地的劣绅派了…  相似文献   
38.
印章谜     
邓德源 《知识窗》2007,(5):34-34
从前有个叫江大山的人善于即景吟咏三句半的打油诗,而且非常生动诙谐,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一年夏天,久旱未雨,庄稼都要干死了,老百姓非常焦急。这时县太爷决定向百姓摊派钱财设坛拜天求雨,一时间引得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江大山也去看热闹,当他看到县官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念求雨文,四周的差役围着县官忙得团团转,有的给他撑伞遮阳,有的给他打扇取凉,有的给他送水送汤。江大山感叹道:“像这样求雨,简直是劳民伤财。”于是一首三句半顺口而出:“久旱天炎热,县官求雨切,再求三五天,地裂。”  相似文献   
39.
当下,一首描述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打油诗在网上颇为流行:闹钟响起,一日开始,母呼父喊,简单梳洗,发不及理,胡乱穿衣。鸡蛋牛奶,塞进兜里,匆匆忙忙,就上学去。桌旁一趴,浑身无力,正要入梦,铃声响起,午间自习,拼命做题。语文数学,还有英语,天天这样,日日如此。家庭作业,做完已迟,两眼一闭,已然梦里,不是上课,就是考试,和在醒时,毫无差异。天已微明,铃声又起……阅读完之后,笔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40.
语文老师要有语文味。我平时喜欢写点打油诗,对学生的评价也喜欢来点诗意。一、课堂诗意评价课堂中,我的一个问题,连续几个同学都答不上来,后来一位叫曾鸣的同学答对了,这时我评价:"曾鸣,曾鸣,一鸣惊人。回答问题,一锤定音。"这样的评价,充满着情趣,打破了沉闷的气氛,消除了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就好像给课堂加入了润滑剂,使课堂运转得更富有灵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