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3879篇
科学研究   163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66篇
综合类   155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369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360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1.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夹叙夹议、托物言志"之类的知识术语,学生学语文也只是掌握这些死板僵化的语文知识,于是,这些知识最终成为一种思维的标签被学生机械而生硬地运用着。  相似文献   
92.
1993年3月汉墓新出土的《神乌赋》出自下层知识分子之手,是根据民间故事形式改写而成的。从其产地历史上民间歌舞之盛、采用四言式早期民间韵语形式、以骚体结语来阐明主旨三方面,可以看出其民间故事赋的显明特征。《神乌赋》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民间故事赋的空白,同时也说明敦煌《燕子赋》一类的俗赋,是自有它的源头和传承系统的。它是民间禽兽杂赋的一个样板  相似文献   
93.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4.
清代赋论提出了赋家的道德、学问、艺术修养与赋品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人品与赋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背反的,需要针对特定作家作品具体分析。强调“要作风雅之赋,先作风雅之人”,“赋的根柢工夫,不在赋内而在赋外”。在艺术修养方面,提出了“清秀、洒脱、庄雅、古致”四种审美品格,对古理论家姚鼐的“阳刚阴柔”之说,有所补充。研究清代人论“赋家的修养与赋作的品格”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学理论批评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艺学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
陶渊明《闲情赋》难归“闲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闲情赋》是一篇奇特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与人们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不同。关于其命意,前人有爱情和比兴 即以美人比史故主或同调之人二种说话。事实上,在《闲情赋》的一开始,诗人就用惊叹的语言,满怀感情地描绘出一位超群的女子;诗人心潮翻涌、激动难宁,生出了一个个胆新奇的幻想,这就是著名的“十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赋的绝大部分篇幅实际上是“荡以思虑”,写诗人对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而“终归闲正”只是一种障眼法。最早责难《闲情赋》的是昭明太子萧统。责难者主要是从正统观念出发,认为陶渊明一生清白,不该作此赋玷污名声。《闲情赋》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浓郁浪漫的感情和丰富奇异的想象力上。鲁迅先生对于《闲情赋》的独特价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96.
近代以来词家认为美夔清空,周邦彦、吴英密实;只有朱祖谋认为周邦彦介于疏密之间。比较吴词与周词、美词,可证实朱氏的说法。具体来说,吴词的密实指内容上的“实”,章法上的“密”,语言上的“浓”。内容上的“实”,指景语多,情语少。章法上的“密”,指不用虚字呼唤,在所有虚字处填以实词,也就是景语;转折处没有虚字提示,全靠章内在的逻辑发展。语言上的“浓”,指用语浓丽。这就是吴词时空交错,以景语为主,以情思驭景,而少叙事的写法,即“密”的手法。  相似文献   
97.
诗人之赋 ,盛誉洪州地势之雄、人物之盛、秋景之丽、名阁之壮 ,不仅在记实 ,而更在借机抒写郁于胸中的浩然气概。社会情景与自然之景、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交响和谐而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绝妙音画。写景状物 ,叙事述愫 ,深得曲致之美 ;视角转换 ,体物情深 ,极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妙趣。壮阔的气象 ,深远的意境 ,激扬的情感和沉雄的潜词感人至深 ,使读者在对历史和世事的反思中领悟人世沧桑和人生甘苦 ,于视听交感中提升人格境界 ,于雄快豁达之中欣得深远跌宕之神  相似文献   
98.
关于汉赋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均未切中要害。通过考察比较发现,汉代散体大赋和纵横家散在创作动机、叙述角度、结构布局及其思想倾向、体特点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极大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笔认为先秦纵横家散才是汉赋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99.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最基本的诗歌观念。毛泽东认为“诗要用形象思维”,而“比”、“兴”与“赋”则是形象思维最主要的表达形式,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摆正了新诗和旧诗的地位和关系,把“五四”以来新旧两种诗体从历史性的对立引向了现实的协调发展,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