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3608篇
科学研究   164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65篇
综合类   154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377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近日,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公布了《加速经济增长》的报告,将"从概念到商业化"作为其战略,并列出了5项关键目标:第一,加速从概念到商业化的进程;第二,连接支持创新的环境;第三,将政府行动转化为商业机会;第四,投资有潜力的优先领域;第五,持续提高技术战略委员会的能力。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承诺2014-2015年在12个优先领域投入总额将超过5.35亿英  相似文献   
32.
<正>如果把记叙文比作一片绿色的草地,那么记叙就是这片草地上郁郁葱葱的小草,而描写和抒情就是在草地上盛开的花朵。记叙文虽然侧重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但我们若能在恰当的时候表达出自己内心情感,往往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抒  相似文献   
33.
古人把离愁凝聚成美丽的诗行。长亭、杨柳、灞桥、美酒……或依依不舍、无语凝噎,或故作旷达、潇洒挥手,或凝视前路、忧心忡忡……每每吟诵离别的诗句,总能从其凄美的画面、难以言说的意境中体会到复杂、真切、凄美的别情,让人回肠荡气,感慨万千,回味无穷。虽然都是离别,但离别的人不同,离别的原因不同,离别的时间不同,离别时的心境不同,离别后的处  相似文献   
34.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  相似文献   
35.
古人写词,多由感而发,要么出于生活的磨砺,要么出于仕途的跌宕,总之是情感的宣泄.苏轼所作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一篇“痛中含笑”、饱含生活沧桑的佳作.全词托物抒情,作者借写月色怀念远方的亲人,用虚境来写实感,极具艺术魅力.在鉴赏这首词时,可用“磨难中的微笑”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文本.  相似文献   
36.
算法推荐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部分网络新兴主体“登台亮相”、不实或低俗内容大行其道、“拟态环境”产生的话语权力、“信息茧房”的加速演变,可能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面临失守、供需内容“失真”、话语权力失去掌控、传播效果降低的风险。因此,相关部门要深度融合主客体,增强传播主客体交互;精准对接供需侧,实现传播内容供需侧适配;创新表达方式,掌握传播话语主导权;健全反馈评估机制、增强传播实效性,守好网络宣传主阵地。  相似文献   
37.
纵观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内含饱满多姿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幽美意境,深邃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对于渗透心育有着优厚的条件。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育契机,把心育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38.
《批评与想象》的最初书名叫做《告别橙色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初稿编完后,我写过一篇短的梦》,后来觉得太抒情了,不像一本文学评论集,跋,现收录于此:  相似文献   
39.
祭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独立存在,伴随着祭祀文化一路延续至今,生命力顽强,其抒情性亦为更多学者所肯定。但随着时代的革新,祭文的抒情性也有所异化,甚至演变为现今祭典中"诗歌化"的口头表演形式,虽然界囿未泯,然其难得的抒情性却已古今相异,此情愈演愈淡,向应酬性方向发展。文章目的,一是探究古时祭文抒情气质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必要性,二是强化当今祭文的抒情气质,契合古时祭文产生的缘由,亦是对今人盲目传承祭祀文化过程中真情的召唤,真正实现祭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做到人格和心灵的坦白。  相似文献   
40.
诗首先是一种文化.可以用之喻理,表达作者的理论观点。唐代许多诗篇如刘禹锡、李白、李商隐、张九龄、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的部分诗作,表达了某些理论观点。唐诗用理论思维对传统框格有所突破,但唐诗绝大多数表达怀才不遇、宦海沉浮、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娱乐即兴等等,疏于新思想新理论的建树,这又是传统诗作理论束缚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