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6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受学生欢迎,什么样的手段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我相信每天都会有老师追问这个问题,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怎么睿智的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因此,这个追问就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吸引着我们班主任不断求索。那么,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手段才有效呢?  相似文献   
122.
教育的"术""道"之争一直不休,但教育绝不应该是舍"道"而"术"的行为,它需要树立"根意识"。建立在"根意识"基础之上的思考,往往能给人拨云见日之感:它可以让教师从繁琐的"管"中解放,可以让忙碌而无为的教育变得卓有成效,也可以从中窥探出将中国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的些许端倪,从而在永远的现在进行式中感受教育的美好。  相似文献   
123.
作家戴荣里先生,集建设者、亲历者和观察者于一身,被誉为"铁路作家佼佼者",其作品《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之梦》从认识论的高度,以详实的资料、新颖的形式充分论证了中国高铁其事、其人、其功,用理性的笔触,表达了对高铁的深挚之情。  相似文献   
124.
身为科学哲学家与诗学理论家的加斯东·巴什拉,其一生的思想轨迹发人深省。作为科学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认识论断裂",一反西方传统对科学的解释,认为其发展是非连续的;他的后半生献身于诗学研究,终生不渝。西方自柏拉图始,文艺与诗就不占重要地位。西方哲学传统更是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非重要分支,低于其他理性学科。而巴什拉最初对文艺的关注,也是企图以此反证想象对科学与哲学造成的损害。但是,现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存在论与现象学都已走向审美主义;巴什拉的研究也将想象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历史趋向与巴什拉的轨迹都提示,美学不是哲学的分支、末流,而是基础:美学产生自由、超越,不断开启新的世界,是哲学探寻的基点;对审美的反思即构成哲学体系。以巴什拉的轨迹观照现代思想的走向,可部分解答"巴什拉之谜",也引起我们对世界之本质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125.
"信念之谜"不仅是当代逻辑与语言哲学关于名称意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本质地涉及对"相信"这个基本认知范畴的哲学性质的反思。从逻辑悖论视角出发考察信念之谜的矛盾归属,旨在借鉴逻辑悖论研究的成果,重新审视这一谜题的生成机制和解决路向。信念之谜不是严格的逻辑悖论,但仍可提示我们就信念这种意向状态进行深入考察。从关于信念状态的"报道与被报道之物"的区分的观点看,若要有效解决信念之谜,就必须设法克服因果理论的固有缺陷。  相似文献   
126.
曹禹先生名作《雷雨》中,交织着爱恨情仇人伦悲剧,蕴藏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正因为矛盾冲突太多,其中有不少未解之谜。这些谜团中,有些是曹禺先生故意"布疑",有的是创作时顾此失彼形成的"错漏"。其中,"四凤"和"鲁大海"的身份之谜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7.
耶稣之谜     
  相似文献   
128.
文章从我国居民的收入及消费结构出发,发现只需要将我国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分为两大阶层,并分别对这两个阶层进行平均消费倾向大小的检验,就会发现我国根本就不存在平均消费倾向偏低问题。  相似文献   
129.
侦探片富有"参与和悬疑"的特性决定了影视英语课堂活动设计能够做到丰富多彩多样化.通过在课堂上观看《加勒比海之谜》这部时间长短适宜而且情节跌宕起伏的侦探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人物描述、预测事件发展、模仿秀等等不同反映语言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  相似文献   
130.
抵达     
王梅芳 《成才之路》2011,(33):3-I0001
两个人,同时向着同一个遥远的目标奔赴。一个从崎岖泥泞的山间小径出发,一路凄风苦雨,峭崖陡壁;一个从光洁平坦的水泥大道起程,一路花团锦簇,丽日煦风。试问他俩谁会最先抵达?谁对人生更加充满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