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745篇
科学研究   49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67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1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笑忘歌     
屋顶的天空是我们的 放学后夕阳 也都会是我们的 不会再仰慕更多了 唱一首属于我们的歌 让我们的伤  相似文献   
972.
人生之路,挫折和失败是常有之事,重要的是要学会宠辱不惊,苦乐相伴,且歌且行! 苦乐兮,且歌且行!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当"长风破浪终有时",我言"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言"苦乐兮,  相似文献   
973.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974.
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对于颜色的表达也各有千秋,且在诗歌应用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文化、文学、艺术、思维等多重因素的不断发展,表达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其意义也得到了多元派生.而其在英汉诗歌中的表达与应用,更是在人们表达情绪、感受等方面丰富着诗歌的内容.由于对英汉诗歌的审美心里不同,这些应用  相似文献   
975.
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之歌>通常被单一地解读为"天真"的颂歌或哀歌.而实际上,文本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具有多重性的"天真".这种多重性既囊括了诗人所描摹的"天真"之境的多层意义,又隐含着诗人对待"天真"的矛盾态度,折射出布莱克的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开放和活跃的特性.  相似文献   
976.
977.
托妮·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主要描写黑人的生活状况及心灵世界。她的代表作之一《所罗门之歌》讲述绰号为“奶人”的黑人男孩的成长历程。奶人在家中得不到自由 ,父母令人窒息的冷漠的婚姻生活 ,甚至母亲和情人的汹涌的爱对奶人来讲也是一种桎梏。而在离家的旅程中 ,他获得了自由 ,找到了自我 ,找到了自己的根 ,也了解了祖先的辉煌过去。  相似文献   
978.
李金发的《夜之歌》被收录在包括《21世纪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规划教材》在内多个版本大学教材,代表象征主义诗歌在现代诗歌作品中独树一帜.因其具有象征主义诗歌主题的朦胧性、情感的病态美、主导风格的非理性、章法上的无序性等特点,对《夜之歌》进行专门赏析的论文寥寥无几.本文从作者情感潜在的连续性出发,紧扣《夜之歌》的失恋者心态,将文本分为绝别、忆恋和求索三个部分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期给《夜之歌》的教学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79.
目前,由于教师“教”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语文课堂关注学生成了焦点与热点,特别是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把学生这一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成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近来,学校一位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执教《水乡歌》一课中,充分尊重学生、关注生命、和谐互动、活泼发展,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出教材,学到知识和方法,既运用又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980.
<正>人到老年,喜欢怀旧,常常回首往事,要么眷恋、要么感慨、要么遗憾等等。而最令笔者难以忘怀的还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与成千上万名"知青"一起通过考试改变了自己命运。记得在龙塘中学读高中时,有一次向语文老师吴升平请教,随意问起高考之事,经历丰富且人生道路坎坷的他,坚定地回答: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想起来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他是经过反右、文革等运动的,其伤痕还未愈合。1976年7月,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