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88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杨华新 《广东教育》2013,(12):40-42
一、考点归纳 本文的限定词包括冠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充当定语的指示代词和充当定语的不定代词等。  相似文献   
62.
"惊艳"一词,从使用效果来看,有人认为是"羡慕",有人认为是"惊讶",有人认为是"妩媚",有人认为是"香艳"……莫衷一是。不少学者从词义、句模出发,例证"惊艳"的种种用法:性别指称转换、指物泛化、语义降格等。2004年第2期《咬文嚼字》就"惊艳"词义组织过一次讨论。结论是:所谓"惊艳",是因"艳"而"惊"。这个"艳"本指人,说得准确一点,是指人的妖娆美好的形象,也可以指物。凡面对人的美或物的美而深感惊诧,皆可称之为"惊艳"。《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吸收相关合理意见予以收录:【惊艳】动词。惊讶女性的美艳:她一出场,四座~。可见,权威工具书限定此词的适  相似文献   
63.
意义的指称论是我们包括大哲学家在进行哲学反思时无可避免的错觉。对意义指称论的批判如果只是个别问题上的回击很难动摇其根基,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溯源语言学习的原初方式,将意义指称论的病源一一剔除,还以哲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4.
直接指称主义和描述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最近两年,由于二维主义的崛起,引入了新的语义学方法和模态观念,双方展开了新的争论。索姆斯对二维主义的描述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入批判,查尔莫斯则认为他所主张的认知二维主义能够很好地兼顾直接指称主义和描述主义。这一争论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
《高僧传》建造概念场词汇系统成员在场内的指称具有一定程度的排斥互补性,成员在场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核心成员,边缘成员和临时成员的区别,它们的入场途径和活动时间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66.
从语篇中逻辑语义关系的角度探讨英语写作教学。首先详述了语义的定义、内容和性质等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国内外篇章语言学界关于语篇构建中的衔接和连贯的主要研究结果,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即基于逻辑语义关系分析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是逻辑关系标示语的使用、指称词语的使用和核心词语的重复。本文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文献法和实例法。  相似文献   
67.
史籍中的"西蕃"除用于指称吐蕃外,更常用于指称西域的突厥语族群和印欧语族群.<元和郡县志·陇右道下·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中的"西蕃"正指的是回鹘.<辞海>"西蕃"词条亦有漏释和误释.  相似文献   
68.
根据《马氏文通》给“同次”所下定义,只有既“所指相同”,又“次相一致”或“同居一次”,才可以看作是同次。所以《马氏文通》所列的同次十四式中,只有两式才是真正的同次。《马氏文通》“同次”的这种混乱,是其用语义分析代替语法分析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9.
现代汉语谓词性结构的词很多,但是无标记转指的比例却不是很高,本文着重探讨谓词性结构的词无标记转指不普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0.
在罗素那里,专名的意义就是其所指。但关于所指的对象是什么,罗素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使得罗素对专名范围的划定越来越小,以至于最后从理论上取消了专名存在的必要性。在这变化的现象背后,是他的亲知原则在起作用。在早期,罗素从亲知原则出发,制定了一个符号成为专名的标准;在中期把“这”和“那”看成真正的专名,以及在后期认为可以用一束性质的名称来代替专名,则是对亲知原则的进一步贯彻。亲知原则始终是罗素意义理论乃至其整个认识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