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讨论了普通逻辑定义理论中的三个问题,并且主张:第一,违反“被定义项与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具有全同关系”这一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并非只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还有其他两种逻辑错误;第二,对单独概念运用“属加种差”定义方法的局限性仅适用于专名和摹状词中带“这个”或“那个”指示代词所确立的单独概念,而用其他方式所确立的单独概念可以用“属加种差”定义方法;第三,规定的语词定义和说明的语词定义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二者并非绝对不变,对此需作具体分析,其真假特性也需具体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及其理论自身的局限谈起,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罗素提出的"三大难题"、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以及对三大难题的解决、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罗素利用现代逻辑对包含摹状词的语句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它们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的逻辑形式.与对罗素哲学的传统看法相反,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初衷,既不在于解决存在悖论,也非对其<数学原则>中所谓迈农式的实在论观点作自我批判,但其目的仍在于消解此类实在论观点所引进的多余形而上学实体.与其早期指谓理论相比,该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对于解决哲学问题的重要性,标志着分析哲学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14.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既广受赞誉,也引起诸多争议。斯特劳森强调了语境论,克里普克提出了“历史因果链条”的命名学说,其他一些著名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的同时,应该肯定摹状词理论所坚持的强调分析的精确性、无歧义性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5.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二十世纪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罗素从解决“存在”等哲学问题的目的出发,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含义的命题函项,并以之为武器为他的哲学服务。但也应该看到,罗素认为逻辑句法可以消除哲学问题则是错误的,仅仅凭借逻辑技巧并不能解决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罗素在《论指谓》中系统提出了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后经逐步充实形成被称为“哲学范本”的摹状词理论。但克里普克却在纪念摹状词理论提出100周年之际提出,《论指谓》“好像基本没有被认真阅读过,或者从根本上就被错误地理解了”,从而对其成就与问题重新进行了评估。本文试图就克里普克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进行系统评析,以期进一步准确把握摹状词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当代汉语中"状/样/式/型/相"五个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构词位置和组合功能发生固化,语素意义也随之弱化、类化,逐渐有了词缀化的倾向,成为一组新兴的用以描摹情状的助词,即"摹状助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搜集整理时下语料的基础上,采用义素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进一步考察这五个摹状助词,发现它们都可以用来描摹对象某种典型的表情特征或生动的情状情态,但它们又因各自不同的语义特征而在表义上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8.
“记叙文解读从摹状词开始”,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教授提倡的记叙文解读方式。这一解读方式对学生语文实践智慧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从人的实践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具有规定性的方法和原则。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倘若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能认真开展起来,那么,这种教育行为对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的培养就有了规定的保证。“摹状词”的认识和积累是人生存实践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等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阐述,分析了罗索摹状词理论的缺点与不足,同时指出了该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戴维森通常被视为行动因果论的代表人物,但对"心理事件"概念的分析表明,这一主流标签蕴含着严重误解.分析包括两部分:首先,在本体论承诺语境中,反思"事件"作为形而上个体的合法性;其次,对照摹状词理论,精确刻画谓词"心理的".结合两个子概念,就能准确界定"心理事件"这一核心术语,避免因果论误读.误读的消除首先能够解释身体行动为何是"心理事件",其次可以融贯解释戴维森对待"剩余问题"的奇异立场,最终有助于消解错置的心理因果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