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2篇
  免费   1篇
教育   1744篇
科学研究   46篇
各国文化   108篇
体育   77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45篇
信息传播   14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帕托,爱拍拖     
《当代体育》2011,(15):14
皮克和夏奇拉恋情曝光的余温尚存,帕托和长自己五岁的贝卢斯科尼女儿芭芭拉热恋的新闻就已经铺天盖地。难道,足坛小生素来就有姐弟恋的情愫?  相似文献   
192.
梦萦故乡     
“我把大溪挽上衣袖,清凉的温馨伴我左右,描一扇大溪春似锦绣,景幽幽情幽幽。”每每听到这首深情款款的诗歌,我就会想到我那美丽的故乡——大溪。我的故乡大溪,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是一个山村小镇。那里风景怡人,就像大师笔下的一幅壮丽的山水画。我的故乡虽在闽南,可住的全是客家人,讲的是地道的客家话,有着传承几百年的客家风俗。如果你来,定会让你流连忘返,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93.
<正>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具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正是统编的原因,导致其不能对地方历史面面俱到,对地方历史描述的缺失使地方性的资源难以在课堂上充分加以展示,而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我们历史教师的肩上。"月是故乡明",对家乡的热爱是中华儿女自信的源泉,家乡的一草一木、明山秀水、名人轶事都让我们引以为豪。家乡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亲切、感染力强.利用乡土资源  相似文献   
194.
正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又到了,在经历或见证了周围人从懵懂到行动;从"不打不相识"到"毕业说分手"的各式恋情后,我真切地体会到"初恋时,我们并不懂爱情",我们甚至无法预料相爱的两个人究竟能走多远?但爱情带给的我们的是一种感觉、一份思念、一丝牵挂,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甚至足以让我们"青春无悔",因为每一段爱情都能教会我们成长。  相似文献   
195.
周作人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盼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此话很符合现代背景下离乡的流动人群心理,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打工创业,长期定居。  相似文献   
196.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本文的情感分析不能仅停留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层面。散文贵在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入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  相似文献   
197.
我是一个来自安徽的孩子,因为父母在盛泽打工,所以有幸成为一名“新盛泽人”。所以,在我的心目中,盛泽是我的第二故乡。盛泽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地区。地处太湖流域。这儿沃野平展,湖荡密布,  相似文献   
198.
母校永在     
凸凹 《教师博览》2014,(3):39-40
一如丑人的自我感觉总是俊的,故乡在我的心中,也总是好。特别是有关故乡的文字,处处溢关,营造出诱人的神秘,惹他人向往。  相似文献   
199.
《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创作于1921年,同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日本著名学者藤井省三考证,我国最早于1923年将《故乡》选入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秦同培编的《中学国语文读本》第一册中,而日本在1953年首次将竹内好翻译的《故乡》选入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三国语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200.
苏童的小说《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在叙事技巧上的运用,通过内外聚焦的转换、多视角融合、引语的妙用和叙事空间的对立,使得逃亡与回归变成了一种去和归的纠结.在这种“围城”似的心态里,有着一代不如一代的叹息与愤怒,也有对过往辉煌岁月的无限怅惘.在故土、家族、乡亲之中徘徊的情感基调,使得这部小说更多了一种怜悯与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