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9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16161篇
科学研究   657篇
各国文化   135篇
体育   690篇
综合类   539篇
文化理论   186篇
信息传播   1996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368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435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539篇
  2015年   1092篇
  2014年   2399篇
  2013年   1156篇
  2012年   1324篇
  2011年   1602篇
  2010年   1635篇
  2009年   1410篇
  2008年   1446篇
  2007年   1105篇
  2006年   827篇
  2005年   759篇
  2004年   586篇
  2003年   444篇
  2002年   369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三礼中"兴"字共出现386次,大部分"兴"字都与礼仪有关. "兴"字本义很可能是原始宗教当中一个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 进而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 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 孔子诗之兴的理论采获背景是礼乐文化中的乐语之兴亦即"言之兴".三礼系统中的"仪之兴"前接"兴"之仪式属性,后续孔子诗之兴,是诗"兴"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兴"塑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核心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42.
心与身体其他感觉器官的关系问题,备受先秦两汉所有重要思想流派的争议。众所周知,传统儒家认为心是主"情"的器官,并具有分析其他感官之间差异的能力1。对于孟子来说,"四端"学说就是关于"心"的内容,最为显著的是恻隐之心,它能促进人们德性的成长2。对于儒家来说,与其他自然的感觉器官相比,"心"是较为高级的。因为它不仅具有思考的能力,而且能评估人们所遇之事;而其他感知器官,仅仅是在于接触其他事物3。"心"比其  相似文献   
943.
自孔子学说形成以来,探讨人伦关系始终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朋友关系更是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乐于交友但不主张滥交友;他提出了交友的标准,并对朋友如何相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些内容对当今社会的人际交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44.
曹丕和曹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二人在文学方面各有成就。历代论者对于二人诗歌的评价多呈现出推崇曹植,贬斥曹丕的倾向,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却扬丕抑植,认为两人有着仙凡之隔,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王夫之儒家正统的文艺观以及正反互见的评诗方式。  相似文献   
945.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本文从两个层面进行论述走进学生的内心感悟语文,第一,语文教学以"活"为本,以"情"为首。第二,语文教学以"养"为重。  相似文献   
946.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品德影响巨大,但他们很多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947.
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就在于具备了良好的语感。具备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创设情境奠定语感基调、入情范读课文传达语感、引导学生启发语感思维、联系生活深化学生语感。  相似文献   
948.
在重写文学史中重新确立的新的文学规范,试图把过去作为政治依附品的文学解放出来,让文学成为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人在文学作品评价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而蓝棣之的症候式批评方法,正是通过探析作者的深层精神世界,完成对作品的再评价,是在强调主体性前提下以一种极具个性眼光进行的一种重写文学史的实践。  相似文献   
949.
周培公是康熙名臣,因二月河长篇小说《康熙大帝》及由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而声名大噪,而其生平史迹却知者甚少,以致众说歧出,亟需考正。通过广考文献可知:周培公(1634—1702),名昌,字培公,号介庵(葊、菴)、介翁,清荆门州人。其父母均死于明清之际战乱,稍长在地方绿营军中办差,后进京任内阁供奉辅佐振武将军吴丹,被录为七品官员。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参议道身份到甘肃平凉前线劝降了呼应"三藩之乱"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立下赫赫军功。后授"布政使参政""分守海防道",参与平定吴三桂在湖广的叛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三年后,因与总兵不合,罢官回家乡荆门,在家乡去世。其子女、族嗣颇多,有成就者不乏其人。培公著作,现有诗集《长征草》《即次吟》和文集《从征纪事》传世,《居乡纪事》存《序》,《慎贻堂书目》载有其《从戎笔记》《明心奏稿》,仅存目。  相似文献   
950.
本文重点以大头目的"复活"这一方式整理今人对其历史的表述,分类并进行后现代史学方法分析。受历史材料的限制,不致力于恢复大头目的真实经历,只概括介绍大头目1958年死亡时期的反封建斗争形势和裕固族最后一任大头目安贯布什加的生平。通过对头目的表述包括支持、反对以及中间意见,得出当今裕固族社会有两种民族重构方案:一是以大头目后代为主体的围绕部落头目历史建构裕固族,二是放弃所谓的部落制度,把今天的裕固族完全变成一个在宗教上依附于藏传佛教、在政治上依附于国家的少数民族。国家还有第三个策略:努力以文化来界定民族,把裕固族放到中华民族的框架中来。结合杜蒙的"共同体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概念,初步认为文化、宗教和国家是在裕固族社会中共存的,相互合作又制约,裕固族摇摆于民族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