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37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511篇
教育   10248篇
科学研究   4479篇
各国文化   46篇
体育   430篇
综合类   475篇
文化理论   147篇
信息传播   16075篇
  2024年   599篇
  2023年   2003篇
  2022年   1574篇
  2021年   1285篇
  2020年   817篇
  2019年   649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538篇
  2016年   721篇
  2015年   1155篇
  2014年   2302篇
  2013年   1884篇
  2012年   2286篇
  2011年   2646篇
  2010年   1880篇
  2009年   1949篇
  2008年   1952篇
  2007年   1523篇
  2006年   1170篇
  2005年   1139篇
  2004年   1147篇
  2003年   721篇
  2002年   570篇
  2001年   385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91.
学案体是记述学术源流的主要体裁,学案体史书为研究历代学术思想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本文利用学案体文献的体例特征,对学术关系进行统计、分类和绘图,实现对儒学流派和师承、家学渊源和交游等关系的可视化呈现,描绘学术史的整体特征。本文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在宏观层面上,对学案体文献中的人物及关系数量予以统计描述以了解学术背景;在中观层面上,对学案传承、学术源流进行可视化;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先驱→同辈→后继”这一关系序列构建学术传承网络,以发现学案中的“学派”。本文展现了数字人文方法在跨时代儒家学术史研究中的应用潜力,用可视化的方式生动呈现了学案体文献之间的联系,为传统的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图7。表2。参考文献32。  相似文献   
992.
数字时代和大数据环境下,个体囤积数字信息的现象愈加普遍。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引起国内外不同学科的关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遵循扎根理论的指导原则和研究过程,广泛收集多源研究资料,对27份访谈资料和7份网络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理论饱和度检验和文献比较几个阶段,最终构建了大数据环境下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理论模型。结果表明,数字信息的过度获取、删除困难和堆积杂乱是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基本特征;情感依恋、实用价值、感知控制等九个因素构成了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前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产生和发展;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后续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安全、要素生产力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研究结果深化了图书情报学科视域下数字囤积现象的理解和研究,有助于指导个体的数据管理活动,帮助应对信息过载挑战,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效率提升和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图2。表3。参考文献42。  相似文献   
993.
科研人员在工作、生活与学习情境下生成大量个人数字信息,有效整理与保存这些信息,对科研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个人学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个人记忆与家族历史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记录行为日志和深度访谈,结合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发现主体维度、客体维度、活动维度、环境与情境维度上的11个主范畴,29个基本范畴是影响科研人员个人数字存档行为的因素。不同类型的存档行为都会受到主体维度上信息素养因素的影响,从存档意识,存档知识与经验,存档能力方面提升信息素养是科研人员做好个人数字信息保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4.
区块链技术以其分布式账本、安全可溯源、不可篡改等优势特性,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提供一种全新建设思路。对相关研究主题进行回顾,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进行可行性分析,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共识认证机制、做好精准推广、重视区块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思考,并对区块链技术应用加以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5.
网络科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图书馆智慧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化发展,信息技术和人文学科的融合不断加快。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平台以显著的综合优势吸引不少图书馆纷纷转型升级。比对国内外数字人文服务平台建设总体情况,结合国内图书馆实际,从平台服务功能拓展、获取外部机构的资源支持和强化馆员队伍及平台用户的数字人文技能等方面,提出数字人文服务平台设计与推广路径。  相似文献   
996.
身体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作为劳动的身体却极少受到学界关注。文章以平台劳动下的外卖送餐员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式,探究平台劳动者的身体如何作为一种媒介,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时空、流动、病痛、个体认知等视角形塑自我的基础设施属性。调研发现,外卖骑手的身体是一个多方协商和博弈的场域,在此过程中,身体经历了标准化与职业的“适配”,经历了伤痛、区隔和作为“肉身电池”的使用,同时尝试通过反抗性、策略性的身体技术,来生产劳动者新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身体作为基础设施”的研究视角,不但扩展了我们对于“基础设施-平台”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对基础设施的研究投射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97.
作为数字新闻学认识论的演变核心,“情感转向”即新闻以体验创设者的角色嵌入大众日常生活,具有情感询唤和关系表达的宽度价值。本文立足于经验并展开理论想象,探讨情感维度下合理接纳主观的新闻实践,以及其中蕴含的新闻学体系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两位作者围绕“数字视听文化”这一议题展开深度对谈,观照数字时代视听传播的结构性转型。对谈着眼于数字视听文化转型背后的媒介逻辑与文化逻辑变革,据此出发围绕“数字化”的意涵,数字视听文化的内涵特征、实践应用和理论建构等议题形成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两位作者也进一步探讨了数字视听文化的发展进路,以期对未来趋于系统性的数字视听文化研究形成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999.
段淳林  魏方 《青年记者》2022,(22):28-31
元宇宙对众多技术的统筹性创新应用,使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变革,品牌传播概念及传播流程在与技术、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演变出新的特征和逻辑关系。具身交互、超级数字场景、社交可供性三个跨学科概念,正在逐渐成为诠释元宇宙品牌传播中“人一场-社交”的三个重要维度。元宇宙品牌传播呈现出沉浸体验、多维互动、社交赋能的特征,品牌传播核心转向“以具身沉浸为中心”,品牌传播方式转向“临场感社交互动”,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由信息接受者转向品牌价值共创者。  相似文献   
1000.
伍永花 《青年记者》2022,(22):117-119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存在本土化探索不够深入、片面追求认知维度而忽略其他维度培育的问题。从认知、实践、社会参与、思想道德四个维度改变大学生对媒介和信息只能做“应急”反应的被动地位,可以使他们对信息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采取主动性措施来加以应对,从而培养出有知识、有信仰、价值观正确的当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