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342篇
科学研究   199篇
各国文化   102篇
体育   251篇
综合类   120篇
文化理论   37篇
信息传播   4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587篇
  2013年   565篇
  2012年   604篇
  2011年   747篇
  2010年   689篇
  2009年   613篇
  2008年   763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文章关注新课改动态,以读书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作家史铁生的丈学作品,给他们具体的研讨话题,使其在思维的争鸣和情感的激荡中体悟"生命"、"亲情",旨在提高阅读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2.
早教QA     
《母婴世界》2011,(8):106-107
这样会宠坏宝宝吗? 我女儿3岁,现在每天都要自己搭配好衣服才能出门,我很矛盾,一方面我觉得好的审美情趣从小可以培养.一方面我又害怕她太注重外表的漂亮而忽端了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样会宠坏宝宝吗?  相似文献   
153.
154.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中,有不少中国文人和僧侣,由于明末战乱、日本德川幕府的支持等原因,纷纷东渡扶桑,形成了一次移民浪潮.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向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高潮.在这过程中,中国人在宗教、哲学、医学、建筑、书法、音乐、武术以及造船业等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5.
语文美育有两个最基本的任务:一是审美情操的培养,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二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启发学生去感受美,引导学生去鉴赏美,激励学生去创造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6.
鲁迅先生认为美具有伟大力量,是可以达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坟》)的目的的。而语文是审美教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现行课本中的许多佳作,是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审美教育的极好的教材。一、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学情趣。分析写景较为突出的散文和小说,要注意对自然景物的分析。通过分析月!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景物美。作为审美对象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湖山水,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现…  相似文献   
157.
徐渭自小便卓尔不群,纬武经文,然屡次科举失意,长期困于场屋,后无奈于嘉靖三十七年入胡宗宪幕下成为幕僚,成为他人生重要转折点。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文,大体分为代胡宗宪之作、写给胡宗宪之作、代世人的应酬之作、与文人互相唱和之作四类,这些诗文都表现出代笔不走形、秉笔表心声、文笔言公文、闲笔写性情的文人气质。  相似文献   
158.
159.
160.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感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前提,没有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就上升不到美学欣赏的高度。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比较、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思考,在鉴别和欣赏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一、激活课堂气氛环境激活。课堂气氛的营造,对于培养激情、激发灵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课时,重点应突出情趣。可以在教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