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9篇
  免费   2篇
教育   1648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84篇
体育   154篇
综合类   70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2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难得糊涂”这一句,出自清代文人郑板桥。不知怎么,前几年这一句话颇为流行,满大街都是卖这句话的条幅。很多人喜欢这一句话,可是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了。  相似文献   
992.
如果按照《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的标准,那么中国任何一所高校的任何一处景观都经不起推敲,然而,大学之美并不纯粹在于自然景观,而在于那些自然景观里蕴含的文人故事和书生意气。  相似文献   
993.
别号趣谈     
古人除了名和字之外,还习惯用别号.这种习俗开始于晋代,不过当时只是有少数文人雅士自取别号,到了唐宋时别号逐渐流行,这时候的别号还是流行于文人之间,而明清时期则不管高低贵贱,几乎人人都有别号.至今,有的文人仍有用别号的习惯,甚至有的人别号多达几个、十几个,如明末清初学者傅山,有公它、真山、浊翁、石人、朱衣道人等别号;清初画家朱耷,有雪个、个山、传綮、人屋、驴屋、八大山人等别号.  相似文献   
994.
周慧梅 《教育学报》2005,1(4):15-20
科举制度特有的内涵规范和涵养了中国文人的思维模式和人文性格,即便终生徘徊在科举边缘的读书人亦不例外。他们怀着极度失落愤慨及向往的复杂心情,利用他们手中为“及第”而积聚的知识和屡次“不第”的辛酸,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世人展示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众生像,“儒生不幸文坛幸”,繁荣和拓展了文学的领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被科举所遗弃的文人,通过鞭挞科举而成为科举制度虔诚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995.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996.
作为元代文人画家的王冕,其画风以"清气满乾坤"为艺术特色,在研究他的画的同时,同样离不开研究他的诗、书:其诗作尚有"关心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笔触;其书法以行楷见长,多为题画诗;相传用青田石刻印是他首创;同时他又是"密梅画法"的创始人,兼画山水、兰竹,尤其是晚年所作的《墨梅图》被后世称为化境的杰作。  相似文献   
997.
话剧从日本传到中国,“文明戏”在商业演出中,由于缺乏固定的剧本,基本上是使用“幕表制”。1907——1917年,文人编剧的崛起,为话剧文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初步掌握了话剧的编剧方法,逐渐建立起台词和对话承栽戏剧冲突的舞台运行机制,为话剧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98.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灿烂的文化为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其中,中国文言文忠实地记载了我国的文化精华,其中古代游  相似文献   
999.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刚过,他却凭借写作章回体小说而掀起了轰动一时的"张恨水热".在消闲与责任交织的文化心态下,张恨水的小说所呈现出"高雅化的通俗"的艺术品貌,进而寻求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00.
相关介绍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时称“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