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846篇
  免费   677篇
  国内免费   935篇
教育   188915篇
科学研究   19373篇
各国文化   1290篇
体育   5985篇
综合类   7377篇
文化理论   2785篇
信息传播   28733篇
  2024年   915篇
  2023年   3948篇
  2022年   4412篇
  2021年   4188篇
  2020年   3987篇
  2019年   3101篇
  2018年   1762篇
  2017年   2796篇
  2016年   3960篇
  2015年   7500篇
  2014年   19382篇
  2013年   14252篇
  2012年   16236篇
  2011年   23031篇
  2010年   21521篇
  2009年   18687篇
  2008年   22989篇
  2007年   17875篇
  2006年   13059篇
  2005年   12491篇
  2004年   10057篇
  2003年   7930篇
  2002年   5840篇
  2001年   4583篇
  2000年   3348篇
  1999年   1455篇
  1998年   1081篇
  1997年   890篇
  1996年   672篇
  1995年   589篇
  1994年   514篇
  1993年   361篇
  1992年   319篇
  1991年   289篇
  1990年   208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0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杨琰 《今传媒》2022,30(2):47-50
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62.
963.
964.
965.
蒋恺 《传媒观察》2022,(7):90-95
在传统的非遗传播传承的文化空间日渐消解的同时,开放、多元、活态的媒介空间不断扩展文化空间的边界,使其承担起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功能。媒介空间中文化空间的复兴,使非遗突围进入新的安身立命之所。本文从可见性切入,关注作为关系生产的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如何使得空间在权力和资本共谋之下,产生全新的文化空间,原来的碎片空间又如何被抛向可见性的全景视域。借助短视频拓展传播渠道和范围,吸引年轻群体的积极关注和参与,并基于短视频生产链设置非遗短视频传播机制,成为构建活态传播传承的新路径;同时,文化场域在遭遇媒介场域的反噬后,短视频这一新媒介传播的风口形式,并没有带来非遗活态传播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966.
首届互联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1月初在乌镇举行。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研究的盛会。《传媒观察》及时开辟专栏,推出相关研究,善莫大焉。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中国于1994年接通国际互联网,适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走向深化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发展受益于经济改革,又为市场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的发展也和经济改革一样,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7.
968.
969.
王虎 《东南传播》2022,(3):82-84
2012年以来,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新时代以来出现的青春校园电影,成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70末至80后青年人的成长宣言。这批青年人处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剧烈转变的时代,既受到传统文化和革命伦理的影响,又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他们的青春历程具有与上一代人完全不同的现代性意义。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年人走向成熟后,以追忆的方式,用电影影像叙说者爱情和友情等,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想象性的青春叙事”,体现出70末、80后等新一代社会生力军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现代性重构。  相似文献   
970.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