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99篇
科学研究   38篇
各国文化   35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20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蒋抑卮,本名鸿林,谱名玉林,以字行,1875年6月17日生于杭州.其父蒋海筹,名廷桂,是杭州城赫赫有名的丝绸大王.蒋家于1858年在杭州开设蒋广昌绸庄,从事丝绸买卖,由于蒋海筹经营有方,业务发展迅速,1876年又在上海开设广昌隆绸庄.蒋家从丝绸贸易起家,因营业发达,后来发展到丝绸自产自销,在全国各大商埠设有多家分号,并投资缫丝、练染行业,产销两旺,获利丰厚,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杭州巨富.  相似文献   
12.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5,(11):30-31
杜:前几天牛汉先生来访,谈到你们咸宁正在大力开发向阳湖化资源,地方报刊发表了一些怀念小川的章,我很感谢你们,正想如何为这项工作尽点微薄之力,没料到今天你找上门来。  相似文献   
13.
幼儿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娇小的他们虽然不能如科学家那样发明创造,如文学家那样写出新作品,如理论家那样创立新理论,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幼儿可以根据故事的开头编出新奇而又符合逻辑的结尾,  相似文献   
14.
当代著名文学家徐迟在《(牡丹)跋》中写道:“六十岁的演员,演出了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当她以雀跃式的碎步出台,一回眸,一闪身,一抛巾,一亮相.观众免不了知趣地一笑。”用“碎步”来形容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我觉得是再好不过了。“碎步”,辞海的解释是:小而快的步子。“小步”说明稳.走得四平八稳.并未大起大落,这是基础;“快步”说明急,  相似文献   
15.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曾写过一首一字到底的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颦笑,一人独占一江秋。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  相似文献   
16.
话语     
《天津教育》2011,(4):3-3
儿歌是人们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好的儿歌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儿童文学家张锦贻认为,重视儿歌文化的发展,关键是注重儿童的成长需求,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儿歌。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它是1976年在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确定的,由13岁以下的儿童在春天到来之际,围绕着“和平、友谊”等主题举行庆祝活动。我国主办过三届世界儿歌日,主题分别是“爱与和平”、“绿色童谣行动”、“各民族儿童手拉手”。  相似文献   
17.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艺术家、学者。苏东坡留给中国文化、留给这个世界的印象与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略举一二。  相似文献   
18.
我从小好舞笔弄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虽然我从来没有敢妄想成为什么文学家,可是积习难除,一遇机缘。就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积之既久,数量已相当可观。我曾经出过三本集子:《朗润集》《天竺心影》《季羡林选集》(香港),也没能把我所写的这一方面的文章全部收进去。  相似文献   
19.
方舟 《文学教育(上)》2011,(23):152-153
提到鲁迅,大家脑中会闪现出"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字眼。其实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鲁迅"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我记得从小学开始,课本中便频频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作为精读课文,甚至很多都要求背诵。说实话,当时的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到底在诉说什么,  相似文献   
20.
程根茂 《小学生》2011,(3):20-21
中国历来把人才的标准定为“德才兼备”,当德与才有些差异之后,在人的心目中评价的标准多偏向于“德”。常听到“这个人的人品特别好”这样的话,从中可以感到“德”的位置更为重要。作为培养人的人——“教师”德的要求更是放在首位。早在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就指出了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的德行在教育中占首位的。教师队伍中,一位教师应是有教养者的典范,他们应身体力行的养成着学生的品德,甚至于美德。因而,教师个人的学识魅力以及人格魅力是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