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63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传统课堂认为文言文教学需字字落实,重点讲解实词、虚词,落实好文言句式,在反复机械的滚动学习中,强化记忆。但如此的文言文教学,乏味枯燥,毫无生动性可言。老师成了像于漪先生说的贩卖零食的小商小贩,只是将一些可怜的散装的"零食"(文言知识)贩卖给学生。课堂行进滞涩枯燥,机械质实。"课"之无文,行而不远矣。  相似文献   
102.
<正>文言文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特别是选入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着经典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样说并不是给文言文贴标签,而是提醒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赏析古文中的精髓,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效地整合,充分地挖掘文言文传统文化的价值。然而,在平时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往往只让学生枯燥地积累一些文言现象来应付考试。这不仅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没引领学生对文言中文化精神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3.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比较改写和主问题引导等"文言并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操,最终达到丰富其精神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4.
庄伟 《考试周刊》2009,(49):36-37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试题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进行表述的形式,而且分值逐渐增加到如今的10分。如何减少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归纳出学生文言翻译的失误点,并探讨了文言翻译的策略,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5.
说到言句子省略,一般只讲主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词、宾语、兼语以及介词“于”“以”省略.而不论及定语中心词省略。其实,定语中心词省略在言中并不鲜见。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6.
2004年的15套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到 的常见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出自中学语文课 本。现依据试题,结合中学课文逐题加以 例析,希望广大学生能够明白高考试题材 料尽管取自课外,但知识点多在课内,高 考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相似文献   
107.
表揣测语气的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作副词用,一般翻译成"恐怕""莫非""大概"等,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得无"。此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莫非"。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相似文献   
108.
计、虑、谋、图、求、寻、觅 “计”本义是计算、算账,引申为盘算、思谋.与“虑…‘谋…‘图”同义,区别如下:“计”是个人心里盘算、计划,如《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虑”是反复思考、深思而熟虑.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图”是考虑而后图求,如“弃旧图新”;“谋”是磋商、谋求,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图”“谋”都有“求”的意思,但“图”没有“磋商”的意思,所以“不谋而合”不说“不图而合”。“求”可表示“寻求”,如“缘木求鱼”.与“图”“谋”同义;也可表示“寻找”,如“刻舟求剑”,与“寻”“觅”同义。“寻”多用于找物,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觅”多用于找人,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过.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  相似文献   
109.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110.
杨启平 《教学月刊》2000,(12):47-48
猜度法就是凭借字形、字音、词法、句法来猜度、解释言词语的含义的学习方法。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一方法。有助于理解、积累言词语,提高阅读言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